一、内贾德为何“不愿被用”?
伊朗,作为一个神权合一的国家,其政治结构与其他国家迥异。最高权力的核心不仅仅由世俗权力构成,更多的是由神职人员主导的。哈梅内伊,不仅仅是伊朗的政治领袖,更是伊朗民众的精神支柱。在这种体制下,内贾德这位工程师出身的政治人物,始终被视为一个“外来者”。虽然他在任期间民意支持度很高,但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他通过一系列福利政策和公众演讲,逐步积累人气,最终收获选票的结果。
特别是内贾德的高民意支持,给许多政治人物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哈梅内伊作为最高领导人,长期以来都强调自己作为“宗教领袖”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任何有可能威胁到其统治地位的行为都会受到打压。内贾德的民意基础,显然让许多哈梅内伊的支持者感到不安。毕竟,内贾德的影响力已经让他成为了一个政治力量,威胁到了整个政权的稳定。这种情况下,伊朗的政治精英们,特别是那些受益于哈梅内伊权力体制的人,势必不愿看到内贾德的复出。
此外,伊朗的政坛虽然在外部威胁的压力下表现出较高的团结度,但实际上,内部各派系的博弈和利益纠葛依然错综复杂。哈梅内伊通过扶持革命卫队、控制宗教基金会等手段,牢牢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大权。如果内贾德复出,他的强势回归势必会破坏这种微妙的平衡,冲击现有的权力架构,动摇许多核心利益。政治斗争中的这些复杂因素,使得复用内贾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二、内贾德为何“不敢被用”?
尽管内贾德在一些人眼中是坚定的反美斗士,是能够代表伊朗利益并且与西方对抗的理想人选,但对于伊朗现有领导层来说,内贾德却可能是最不适合也最不敢使用的人物。
内贾德在担任总统期间,以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硬态度而著称,他一再公开批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这让他在一些国家眼中成为英雄。然而,单从伊朗内部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强硬态度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果。反而,他在推动核计划和强化伊朗的军事存在时,招致了西方国家的更为严厉的制裁。
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伊朗的石油出口。内贾德上任初期,伊朗的石油出口量曾高达250万桶,但随着西方制裁的加剧,这一数字急剧下降。2018年后,西方的制裁愈加严苛,伊朗的石油出口量甚至不足50万桶。这使得伊朗的财政状况日益严峻,经济压力急剧上升。与此同时,内贾德为拉拢民心,实施了大量的福利政策,尽管这些政策赢得了民众的好感,但也加重了伊朗的财政负担。最终,这种“过度讨好”导致了地下走私市场的猖獗,并且使得国家经济面临更大的挑战。
更为严重的是,内贾德在推动核计划时,直接导致了伊朗成为以色列和美国眼中的“危险国家”,也为两国在2025年对伊朗核设施的多次空袭提供了借口。因此,在当前局势下,重用内贾德,可能会让伊朗再次陷入外部压力和国内经济危机的漩涡。
三、内贾德为何“不能被用”?
自2025年6月以来,伊朗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剧,局势更加复杂。以色列发动空袭,精准打击了伊朗多个军方高层人物和核试验专家,虽然伊朗进行了报复,但伤害是实实在在的。紧接着,特朗普政府也参与其中,直接对伊朗发起了第二轮空袭,使用了钻地弹炸毁了伊朗的重要核设施。
美国和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显然是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并对其进行孤立。这使得伊朗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与此同时,伊朗的传统盟友俄罗斯,因深陷乌克兰战争,难以提供有效支持,其他中东盟友虽然在军事上给予一定支持,但在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联合压力下,几乎无力回天。
在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的双重困境下,哈梅内伊的政治选择变得尤为困难。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他显然不愿意再依赖像内贾德这样的强硬派人物。内贾德的回归,可能会在这个敏感时刻加剧与西方的矛盾,导致伊朗进一步被孤立。而目前的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虽然与哈梅内伊的立场有所不同,甚至对美国显得较为妥协,但恰恰因为这样的人物存在,可能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中起到了缓解压力的作用。
哈梅内伊不愿重用内贾德,绝不仅仅是因为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更深层的原因是,伊朗此时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稳定国内外局势的人,而非一个可能再次加剧矛盾、激化冲突的强硬派政治人物。当前的伊朗,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急需避免因内外冲突激化而导致局势彻底失控。
最终,哈梅内伊的决策虽然不容易,但无疑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对于伊朗来说,稳妥的外交政策和内部团结或许才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