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大v自媒体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今天长沙某区有老师向我反馈,今年出市都要向上级申请,批复后方可出行。
简单一句话,却如一把钝刀,悄然划开了教师群体心头那道久未结痂的伤痕。
当孩子们在作文里描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时,他们的引路人——老师,却连走出自己所在城市的脚步,都被一张无形的审批表格所羁绊。每一次“想出去看看”的微小愿望,都要经历“申请-上报-等待-批复”的复杂流程,仿佛日常出行本身都成了一种需要被严密监控的“特权”。
我们常以为“管理”是为了秩序,可当管理异化成枷锁,锁住的又何止是脚步?
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他们需要探望异地年迈的父母,需要陪护年幼的孩子就医,需要偶尔放空疲惫的身心,需要去远方汲取一点新鲜空气。这些人之常情的基本需求,在“出市需审批”的框架下,被无形中贴上了“麻烦”与“特殊”的标签。
当每一次寻常的生活轨迹延伸都需要“特批”,尊严感便在日常繁琐的消磨中悄然流失。
“请假”二字,在教师群体中早已被赋予了太多沉重色彩。它常常与“课务协调困难”、“学生可能受影响”、“给同事添麻烦”等愧疚感紧密捆绑。如今再加上一道冰冷的行政审批关卡,无异于雪上加霜。许多老师内心开始掂量:一次短暂的出行,值得如此劳师动众、承受心理压力吗?于是,多少正当需求,在无声的叹息中自我消解。
这层层审批背后,是否隐藏着一种将教师群体视为“潜在风险源”的深深不信任?
仿佛教师一旦脱离校园的围墙,便可能“失控”。这种预设的警惕,不仅是对教师职业操守的怀疑,更是对教师作为独立个体之社会属性的否定。它传递的信号令人心寒: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需要被时刻约束的“特殊监管对象”。
当教育者自身都难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又如何能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探索世界的渴望?
一个被繁文缛节和过度管控束缚的教师,其心灵视野难免趋于谨慎甚至狭隘。教育最珍贵的创造力、热情与生命力,恰恰需要在相对宽松、被信任、被尊重的环境中才能蓬勃生长。当管理者只看见“管住”的安全,却忽视了“激活”的能量,这无疑是教育生态的慢性失血。
我们不禁要问:将教师困于一城一池,究竟在防范什么?又真正保护了什么?
是担忧教学秩序?可短暂的缺席本有成熟的代课与调课机制保障。是担忧安全风险?教师作为成年人,自有其判断力与责任感。过度防范的实质,往往是对管理责任的一种简单化转嫁——用限制教师自由的方式,来规避一切“可能”的麻烦,却牺牲了群体的活力与尊严。
教育之树的繁茂,离不开对园丁的信任与松绑。
我们理解必要的规则,但规则应是托举的底线,而非束缚的绳索。真正的管理智慧,应当建立在信任之上。简化不必要的审批流程,将教师视为有担当、有判断力的专业人士而非需严防死守的对象。唯有当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感受到职业身份带来的尊严而非束缚,他们内心的灯火才能更明亮地映照课堂。
教育的光芒,从来不该被锁在审批表格的格子间里。
让教师能够体面地走出校门,从容地回归生活,这绝非过分的奢求,而是一个行业健康生态的基石。
请把老师当人——有血有肉、有生活需求、有情感需要的人。他们值得在教书育人的责任之外,也拥有自由安排个人空间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