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国中东部地区正在经历“桑拿天儿”。以华北一带为例,北京、天津、石家庄今天10时左右的气温为30℃出头,但湿度超70%,因此体感温度在35℃附近。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在微博介绍,从今天的实况观测看,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闷热程度堪比常年7月底-8月初的大暑时节。从今天地面形势场的数据来看,我国中东部地区低空湿热程度或者说气团属性,与热带地区已经没有区别。
近期中东部为何天气如此闷热?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霍云怡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是近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并持续控制中东部大片地区。下周起,我国中东部地区夜间最低气温会稍有降低,但体感上的闷热仅会稍有改善。
新京报:造成中东部地区闷热的原因是什么?
霍云怡:造成中东部地区闷热最主要的原因是近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并持续控制中东部大片地区,北至河北南部、南至两广地区、西至四川盆地。
副热带高压自身为暖性高压系统,其环流也为中东部地区持续输送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兼具“增温”“保湿”作用。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黄淮至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降水稀少甚至天空放晴,白天最高气温可达35℃,但空气并不十分干燥,午后相对湿度大多在40%以上,体感也十分闷热。
新京报:中央气象台今天10时升级发布强对流天气黄警,闷热天气与强对流天气之间是什么关系?
霍云怡:天气闷热即表示空气中热量和水汽充沛,提供了出现强对流天气的热力和水汽条件,此时如果有适当的触发机制出现,强对流天气便可能一触即发。
对于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华北中南部地区而言,太行山、燕山山脉等地形的抬升作用、近地面局地热力差异以及来自更北方的冷空气等,都可能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原因。
新京报:这样的闷热天气什么时候能缓解?
霍云怡:盛夏季节,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闷热天气很大程度取决于副热带高压、北方冷空气以及台风在我国的活动情况,其中,“副高”(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往往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当副高强度大、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控制范围广、控制时间长,则中东部地区往往出现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高温闷热天气;反之,副高东退入海,或北方冷空气渗透南下,或有台风影响我国,闷热天气则有望缩小范围。
根据目前的预报,副高大范围控制中东部地区的天气形势将持续到本周末,下周一前后短暂东退,但仍将控制黄淮至江南北部等地区,暖湿气流的影响也仍然继续。
因而下周起,我国的高温范围会有些缩小,中东部地区夜间最低气温会稍有降低,但体感上的闷热仅会稍有改善。
新京报:京津冀今天的相对湿度超70%,这在往年常见吗?这一湿度是不是跟此时的南方差不多?
霍云怡:从1991-2020年气候数据来看,常年7月,京津冀多数地区与江南多数地区的“平均相对湿度”相似,均在70%~80%之间。
常年7月,京津冀地区逐渐进入雨季,同时逐渐进入一年中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体感最闷热的时期;而江南地区则是逐渐结束梅雨季、进入闷热伏旱期,多数地区平均相对湿度相较6月小幅下降。
对于近两天的京津冀地区而言,目前处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影响下,相当于提前进入常年“七下八上”常见的天气情境当中,体验与常年“七下八上”相似的闷热潮湿。
近两天京津冀部分地区出现降雨,相对湿度高于70%十分正常;未出现降雨的地区,在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下,午后相对湿度最低的时段,也可达50%以上,夜间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也属于正常情况。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