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背负十年“毒”名,终获警方澄清、正名。然纵观这一事件,仍有三个未竟之问
常言“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从未涉毒之人为何成为“吸毒者”?
据新黄河报道,35岁的湖南永州市民金杰(化名)近日反映称,2015年1月,一向安分守己的父亲莫名被警方认定为吸毒人员,父亲因此丢了工作,人也性情大变。一直申诉直到2024年,谜底才被解开。2024年3月,父亲被警方叫去抽血,检测报告结果出来后,警方终于澄清,吸毒者不是父亲,原来是吸毒多年的叔叔冒用了父亲身份。
无辜者背负十年“毒”名,终获警方澄清、正名。然纵观这一事件,仍有三个未竟之问。
低级错误何以发生,纠错为何历时近十年?据报道,2015年春季,金杰父亲人在广东,突然被永州市公安局零陵分局富家桥派出所民警要求回去备案。他百般解释从未沾染毒品,对当事人这番异议,警方有没有对其进行尿检、血检、毛发检等检测?如若没有,只顾完成备案,便可能会为错定吸毒人埋下祸根。
2016年起,金杰母亲多次前往村委会和派出所讨说法,均无果。这种坚持不懈的维权,实际上为警方提供了多次纠错的机会,那么为何错误并未及时得到纠正,导致这家人的维权路一走就是近十年?
2024年9月,警方发现弄错了,纠错为何不彻底?经村委会、警方、当地政府等多部门参与协调后,涉事警方称已将错误信息更正。相关情况说明称,由于民警没有严格审核,致使出错。但至此,事情并未完全解决,今年3月,身为工程师的金杰报考某地事业单位时,发现父亲记录在系统内的错误信息仍未更正,自己的考试也因此泡汤。对此,家人除了要求撤销父亲的吸毒记录,还提出了50万元的索赔要求。6月30日,永州市零陵区政府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表示,警方称上周已将错误信息全部更正,但无法满足其高额的索赔要求。
那么,无辜背负“毒”名的人该不该获得赔偿?报道显示,“吸毒者”身份让金杰父亲的人生轨迹被深刻改变。首先是就业,事发后不久他被厂方发现吸毒案底而丢了工作,另找工作也屡屡碰壁,只好返乡从事养殖业兼打零工。再是人身自由受限,他需要不定期向村委、派出所拍照备案,频率是每年大约两三次。可以想见,“吸毒者”身份导致其个人声誉和社会评价降低。同时,“吸毒人员”信息也影响到了下一代的前程。
鉴于此事对整个家庭造成的影响,金家人提出索赔要求。任何人遭遇不公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正当性,维权的过程也是促进法治进步的过程,更是对公职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
固然,索赔的金额要有相应的实际损失依据和证据支撑,但吸毒认定是公安机关依职权作出的行政行为,若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当事人被错误认定为吸毒人员,侵犯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也理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司法正义的实现,不仅来自修正错案,也来自对权益受损的合理补偿。当地有必要进行责任倒查、追偿追责,在救济权利的同时,通过惩戒处分等,双向实现司法正义。只有切实做到“有错必纠、有错必究”,才能维护司法权威。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编辑 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