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清朝与准噶尔的战斗及其复杂的军事策略与变化。我会对文章进行细节丰富并改写,但保留整体的结构和主要信息。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
---
1728年,雍正皇帝派遣使者前往准噶尔,重申此前要求准噶尔返还在青海和硕特台吉罗布藏丹津等反清叛乱分子的请求。然而,准噶尔珲台吉噶尔丹策零拒绝了这一要求,矛盾再度激化。
到了1729年3月,雍正皇帝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指挥西路军,并晋升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领北路军。他们的任务是联合出征,进攻准噶尔汗国。雍正皇帝决心通过这一行动,一举平定准噶尔的威胁。
北路军统帅傅尔丹接到皇帝的命令后,迅速带领军队向乌里雅苏台南的察罕廋尔推进,设立了大营。为了迷惑准噶尔人,傅尔丹特别指示军队不在重镇如科布多和乌兰固木集结,而是巧妙地伪装成常规的边防哨兵,每三年更换一次的驻守方式,在扎布汗、特斯等地方设立了哨卡,保持低调分散。
1730年春,傅尔丹向雍正皇帝上奏,提出北路军的作战计划。计划中,他决定将兵力分成四路,分别以2000人行动,穿越布尔干、布鲁尔、库列图岭和奇兰河,跨越阿尔泰山,最终会师西路军,直指准噶尔汗国的心脏。
如此庞大的军事调动,想要不被敌人察觉,显然是一项艰巨任务。尤其是在1729年6月,3名喀尔喀蒙古人越境进入准噶尔,泄露了清军即将出兵的情报。此外,准噶尔商队的成员特磊,在前往肃州途中偶然发现了西路军的出征迹象,并迅速将情报报告给了噶尔丹策零。
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报泄露,雍正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暂停原定的军事行动。1730年秋,雍正召回了西北两路的大军主帅岳钟琪和傅尔丹,重新审视并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这段接近一年的时间,给了准噶尔汗国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其军事部署。噶尔丹策零接到关于清军调动的消息后,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1730年10月,准噶尔军开始对清军西路军进行猛烈打击。巴尔库尔、青海的噶斯口岸等地方,清军都遭遇了准噶尔军的袭击。
到了12月,准噶尔军祭出了“盗马战术”,集结2万兵力洗劫了清军西路军在哈密和巴里坤之间的科舍图岭牧场。这一行动导致清军阵亡3243人,损失牲畜多达122557头。
此后,准噶尔军趁胜追击,扩展战线,向哈密东部的塔尔纳沁、青海的哈吉尔卡伦以及更远的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德布特尔推进。尽管清军最终在肃州镇总兵樊廷的带领下击退了准噶尔军,但此次袭扰的损失极为惨重,西路军几乎满盘皆输,急报不断传入北京。
面对准噶尔的“盗马战术”,雍正皇帝决定采取新的应对策略:步步为营,逐步建立防线。他命令岳钟琪和傅尔丹不仅要派遣机动部队袭扰准噶尔,还要在各自的作战区域内建立三座坚固的大城,城中包括瓮城、角楼、城壕等防御设施,此外,还要在各交通枢纽设置卫星城和炮台,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防御体系。
这种“筑城进逼”的战略,与当时俄罗斯在准噶尔北方的扩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清军的这一系列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傅尔丹在1731年春向雍正呈报时指出,仅额尔齐斯河上的第二座大城及其周边设施,就需要15000名后勤人员、26000名作战兵力、5000支鸟枪和300门子母炮。
然而,准噶尔军在野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攻城能力相对薄弱。为了弥补这一短板,噶尔丹策零曾在瑞典籍的俄军炮兵准尉列纳特和其他俄国技师的帮助下,为准噶尔军打造了几门铜炮和白炮,形成了自己的欧式炮兵部队。尽管如此,这支炮兵部队仍以轻型火炮为主,尚无法承担攻城任务。
尽管如此,雍正皇帝若能坚定执行筑城进逼战略,准噶尔汗国定会受到巨大的威胁。1731年2月,雍正向傅尔丹批示,决定进一步增强北路军的兵力,将其总人数提升至4万余人。
4月25日,傅尔丹在科布多河西岸开始了第一座大城的建设,同时西路军也开始在巴尔库尔筑城。预计到1732年,北路军将推进至额尔齐斯河,西路军推进至乌鲁木齐,形成夹击准噶尔腹地的态势。然而,就在两军紧锣密鼓地推进时,雍正又做出了新的战略调整。
原因在于,准噶尔军几次袭扰西路军的防区,这让雍正皇帝误判了准噶尔军的进攻方向。他认为,准噶尔主力仍会集中攻击哈密和巴里坤等地区,因此急于调整战略,决定让傅尔丹在7月前完成科布多筑城任务,并迅速带兵前往额尔齐斯河攻击准噶尔的牧区。
然而,实际情况却大大出乎雍正的预期。早在5月,准噶尔军便已在阿尔泰山集结了兵力,准备进攻北路军。与此同时,准噶尔军还在猛烈进攻吐鲁番东部的清军西路军,战斗形势越发严峻。
即便如此,雍正皇帝仍未做出及时反应,直到6月初三,清军才在科布多附近的乌苏图舒鲁克卡伦捕获了一名准噶尔人塔苏尔海丹巴,证实了准噶尔的行动计划。于是,傅尔丹决定提前出击,趁准噶尔未完全集结时,发动进攻。
6月9日,傅尔丹带领精兵9300人出发,途中便抓获了准噶尔牧人巴尔喀,他透露出准噶尔的实际兵力只有一千多人。傅尔丹迅速调整计划,决定集中兵力攻击小策零敦多布的部队。
6月16日,傅尔丹率军经过扎克赛河,捕捉到准噶尔部队的踪迹,展开了快速追击。虽然准噶尔军兵力不足,依旧被清军压制。随后,傅尔丹的军队不断逼近准噶尔军主力所在的和通泊,但战局却发生了急剧逆转。
6月21日,准噶尔的主力部队齐聚战场,兵力一度形成3:1的优势。傅尔丹迫于形势,不得不决定后撤。清军虽然英勇抗击,但依然难敌敌军的猛烈进攻。最终,定寿部全军覆没,清军大部分被歼灭。傅尔丹带领剩余部队艰难撤退至科布多。
这一场战斗几乎成了清朝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战损达到参战兵力的70%。尽管清军表现出极大的勇气,然而由于战略失误与部队协同不力,最终未能阻止准噶尔军的进攻。
和通泊一战,不仅暴露了傅尔丹在指挥上的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