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在镜头前说道“20年后选中国”时,华盛顿的智库们正忙于修改亚太部分的内容,这句话在西方世界的视野中几乎被刻意忽略。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东南亚的小国敢冒险提前做出选择?而美军舰的汽笛声是否能够压制住人民币结算的迅猛发展?
就在不久前,杨荣文面对外界的“中美二选一”压力,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一个既清晰又残酷的回答:“新加坡当然不会选择站队,但如果西方逼我们选的话,今天我们选择美国……但20年后,我们必然会选择中国!”这番话刚一出口,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便急忙出来澄清,表示“尊重新加坡的自主权”,但很快,美国便加派了濒海战斗舰停靠在樟宜军港,强硬与柔软并用,明显流露出对自身霸权地位的焦虑。
杨荣文的这番表态,显然并非临时发挥,而是新加坡六十年“小国大外交”的智慧结晶。这个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的城市国家,早已将大国博弈的法则变得如同精密的公式。首先,在安全层面,新加坡与美国的关系至关重要。从1968年英国撤军后,导致新加坡GDP骤降近20%之际,美国的军事存在便成了樟宜军港的常驻力量。新加坡的90%先进武器都依赖美国的供应,尤其是F-35战斗机,使其成为东南亚第一个部署隐形战机的国家。如果失去美军的保护伞,马六甲海峡上日均有140艘油轮通过,面临的将是海盗与大国霸权威胁的双重风险。
然而,经济层面,新加坡则依赖中国。中国已经连续15年稳居新加坡的最大贸易伙伴,而2025年中新双边贸易预计将占新加坡外贸总量的21%。仅仅“一带一路”倡议就已经促成了23个跨境产业园的建设。然而,尽管如此,美资依然在新加坡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60%的跨境贸易使用美元结算,华尔街的资本控制了其七成的外资流入。正是这种“安全由美元保障,市场由人民币主导”的双重结构,成就了新加坡在东盟国家中的独特地位,犹如一颗“糯米团”:表面团结,内部却具有极强的韧性与灵活性。
李光耀曾利用英国撤军危机,将新加坡经济从工业化转型,而如今,黄循财政府则复制了相同的战略,在中美科技战的背景下,布局半导体产业链,将地缘政治风险转化为发展的跳板。
杨荣文所提的“20年转向”,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设定,背后更是新加坡政治精英们冷静计算的结果。在军事领域,美国的防御体系已经面临了中国反介入能力的挑战。当美军印太司令部承认“第一岛链防御网被中国的反介入能力破坏”时,新加坡已经意识到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中国山东舰展示的歼-15T战机和鹰击-21导弹,正在迅速改变区域的军事规则。杨荣文所说的“国际规则最终由实力定义”,显然是在预见美军霸权逐渐衰退的趋势。
在金融领域,2025年4月,特朗普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将38个国家逼向中美选择的十字路口。而新加坡则趁机加速人民币结算网络的建设,星展银行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暴涨47%。在一方面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的同时,另一方面却深化中新自贸协定的合作,这种“左右逢源”的战略目标,是为了使新加坡能够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充当一个重要的金融桥梁。
同样在杨荣文发声的同月,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对外宣布,首访的国家为中国,并与中国签订了数字经济合作备忘录。据《东南亚态势报告》显示,如果东盟国家被逼迫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超过一半的东盟民众会选择中国,且美国的支持率首次跌破了50%。当菲律宾的榴莲商因美国的制裁而陷入困境时,越南却成功抢占了35%的对华水果市场,东盟的“用脚投票”行为正为新加坡的未来铺设了一条退路。
特朗普推行的“快进键”策略,讽刺性地推动了多极化进程。2025年7月,这一现象成为现实:美国的军事威慑不再具有实际效力,华盛顿号航母在南海的行动,被解放军卫星锁定后20小时内仓皇撤离;美国的关税大棒也反噬了其盟友,日本因汽车关税问题加速与中国靠拢,印度更是两次派遣特使赴华谈判;在稀土谈判上,美国的软肋被暴露无遗。沙特宣布供货协议的破裂,以及新疆页岩气井的轰鸣,都揭示了美国在能源领域的脆弱性。
最为致命的还是美国推行“民主峰会”时暴露的价值观分裂,正当美国强推“民主峰会”时,新加坡却联合孟加拉和中国启动了12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三国共同发布声明:“真正的多边主义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这不仅是对美国的警醒,也彻底打破了华盛顿对“新冷战”幻想的美梦。
新加坡的外交智慧,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国博弈的高明之处,并非在于站队,而是在于让所有大国都意识到——新加坡不仅是它们的今天,更是它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