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球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冲上热搜。
陕西林业局数据显示:毛乌素沙漠植被覆盖率超80%,流动沙丘面积缩减93%,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被“消灭”的沙漠。
然而,西方一些媒体却说:中国植树造林破坏原生生态,甚至是“生态杀手”。
真相究竟如何?
近期,正解局随中央网信办“气象万千看山西”国情调研活动赴山西右玉县调研,深深地感受到:让濒死的土地重获新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图片来源:山西日报官微
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现象,其实从明代开始就已经非常严重。
据《朔平府志》记载,“明嘉靖八年正月,右卫大风霾,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
曾经作为边塞重地、西口故里的右玉,很早就成为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
右玉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晋蒙交界,紧邻内蒙古,是古代“西口通商”的要冲,也是连接内陆与塞外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但气候干旱、风沙肆虐。
到1949年,右玉林木覆盖率更是不足0.3%,种植物的亩产只有38斤。当地老乡形容: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风堵门。”
外国专家更是断言,这里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的山西右玉
但就是这片绝望之地,从1949年迎来了第一书记后,开始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10月1日,从战场上下来的张荣怀担任右玉县县委书记,江永济担任县长。
刚赴任的第一天,两人就为右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老百姓无处营生的现状寝食难安。
他们徒步走遍右玉,提出了一句口号: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1950年春,张荣怀带领右玉人在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和沙棘,开启了“战黄沙”的征程。
然而,与黄沙作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期种树,白天刚栽下树苗,晚上风沙一吹就倒了。当地农民抱怨:
“想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但右玉人治沙的决心,从未动摇。
到1958年,时任县委书记马禄元更是亲自挂帅,带领6个乡21个村的1000多位老乡,投入战斗。
他们用了210天,开渠22道,开辟田面工程9250亩,砌石坝35道,栽植小老杨、沙棘、梧柳等大片林22万多亩。
右玉领导和乡亲们一起栽树
小小的沙棘,不仅防风固沙,也开始成为当地的一项经济来源,不少年轻人靠沙棘籽赚钱,还娶了媳妇。
从此,右玉把沙棘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并围绕沙棘种植兴修水利。
1972年4月,右玉县打响了全面治理苍头河的战役。杨爱云、张光熙等县领导自带行李,挖渠改道,削坡造林。
四年后,沿河两岸从光秃秃的一片,变成了连续60多公里的沙棘林。
1978年,时任县委书记常禄结合右玉县情、林情,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协调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防风固沙方案。
他带领科研人员改良树种,使右玉成为山西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
常禄常说:“飞鸽牌干部要做‘永久牌’的事。”
在右玉,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就是“永久牌”的事。
迄今为止,右玉已经换了21任县委书记,但无论哪一任,都把植树造林当作头等大事。每一任书记的办公室里,都放着一把铁锹。
第十四任县委书记师发曾说:
“前任干得对,得到群众拥护,我们就得干下去。前任好好的路线你推翻了,第一说明你水平差,第二说明劳民伤财,第三说明你的思想意识有问题。靠标新立异引起领导注意,你先要问问自己那套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屁股是不是坐在老百姓这边。”
今天的右玉是什么样?
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57%(70年前是0.3%),并当选为“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
右玉用几代人接力,让濒死的土地重获新生。
右玉的塞上草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很多林木资源丰富的地方,老百姓总想着“靠山吃山”。右玉也曾有过这样的教训。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工业致富,右玉建起了自己的胡麻压板厂,预计能为县财政带来二三十万元税收。
可工厂生产了一年,胡麻歉收,原料短缺,只好改拿树枝做原料。
由于缺乏约束,一些村民为了卖钱,见树就砍。
看着右玉人民30多年辛苦种下的树被砍,时任县委书记姚焕斗心里很不是滋味。
最终,他顶住经济压力,下令关停压板厂,并在全县公开自我批评:
“我犯了错,要向右玉的一草一木道歉。”
守着金山银山,怎么变现?
另一条沙棘产业的暗线,在这时发挥了作用。
1984年9月,右玉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
那一年,一个叫曹满的小伙子,从山西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右玉县林业局,主动请缨到研究所工作。
谁能想到,这一干,就是41年。
曹满主任
科班出身的曹满深知,要想富,就得把酸涩的沙棘果,变成走进千家万户的金疙瘩。
他刚上任,就踏遍大半个右玉,采集了40多个优良种源,为科研实验取得第一手资料。
1987年,右玉沙棘研究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承接了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沙棘资源建设良种选育及合理经营综合研究。
曹满带队,研究沙棘种植改良,使右玉野生沙棘果产量提高了7倍。
到1995年,沙棘果亩产从最初的30公斤提高到960公斤。
右玉特产沙棘果
在曹满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右玉先后创办、引进了沙棘饮品有限公司、北京汇源集团右玉有限公司、山西塞上绿洲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沙棘果、叶、籽“吃干榨净”,开发出了原浆、酵素、果油等30余种产品,远销海内外。
其中,献果园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当地300多户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沙棘果农年收入稳定增长20%。
企业的落地生花,让右玉的绿色产业茁壮成长。
如今,沙棘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年处理加工沙棘果20000吨,年产值3亿多元。
此外,右玉县还发展了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出10亿元规模的中药材产业。
一个数据最直观:2024年,右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万元,相比10年前,涨了3倍。
如果说,毛乌素模式证明了中国人可以科学逆转土地退化,那么山西右玉的实践更进了一步:
治沙不仅能修复生态,更能创造财富。
沙棘不仅治沙,更是一门生意。右玉通过科研育种、深加工、品牌出海,打通了从防风固沙到产业增收的全链条,让“生态工程”真正变成“富民产业”。这,正是中国治沙的独门密码。
如今,光靠采售沙棘果,当地农户年均增收就超过6000万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
当外媒以“环保双标”的方式,将西北地区的人工绿洲污名化为“生态破坏”,右玉则用数十万亩沙棘林,给出了最铿锵的回应:
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根据联合国资料,如今全球荒漠化影响着地球上约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20%的人口,波及110个国家。
特别是在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有36亿公顷牧场和耕地受荒漠化威胁,每年造成423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嘴上说要减碳,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只有中国。
右玉只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里的一个微小注脚。
如今,深入大西北,你会看到:山西的黄土高原已变成绿洲森林,曾经浑浊的上游河水,如今都变清澈了。
山西黄土高原30年变化
几十年来,中国凭借强大的组织力、科技力,实现了对不毛之地的“逆天改命”。
不仅修复了生态,更催生了光伏、新能源、特色农产等产业,实现减碳、减排,数据全球领先。
如今,全球每栽下两棵树,就有一棵是中国人的成果。
三北防护林工程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停止砍伐天然林的国家,也是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过去三十年,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相当于四分之一个亚马逊雨林。
过去20年,中国人工造林面积超过1.2亿公顷,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全欧洲同期仅增加约1100万公顷。在人工造林速度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更是远远落后。
更重要的是,从1995年到2025年,中国是地球上唯一一个,在实现全面工业化的同时,还实现了环境全面好转的国家。
这三十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森林面积也显著增加,成为全球生态学家研究的对象。
毕竟,这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成效最显著的生态修复工程。
这场工程,为了谁?
是为了那些生活在荒漠边缘、原本看不到希望的人;
是为了那些始终相信,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人;
是为了那些努力勤劳致富,心中仍有星辰大海的人。
这,就是中国递给世界一封最深情,也是最硬核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