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暴走团占道不让行应急车辆”事件余波未平,“仅属素养问题”的官方定性持续引发争议。不少网友追问:当老年群体占据机动车道,致使救护车被迫停滞,这真的只是“素质不够”就能解释的吗?从法律条文到治理实践,这起事件暴露出的深层问题远超个人行为范畴。
“认为只是素养问题,其实矮化了事件的性质。”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王律师直言,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1条,未经许可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已涉嫌违法;第53条更明确,应急车辆执行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必须让行。此次朝阳事件中,暴走团不仅占据两条机动车道,更在救护车鸣笛后延迟避让,已触碰法律底线。
翻阅类似案例可见,2022年江苏南通一支暴走团因长期占用机动车道,被警方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罚款,并责令整改;2023年湖南长沙某暴走团阻碍消防车通行,3名组织者被依法行政拘留。这些案例均表明,占道逼停应急车辆绝非“不文明”那么简单,而是可能面临法律追责的行为。
但现实中,多数类似事件最终以“批评教育”收场。一位基层民警坦言:“面对老年群体,处罚往往顾虑较多,担心引发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形成‘法不责众’的惯性。”这种执法尺度的松动,让部分暴走团对规则缺乏敬畏,甚至将“占道健身”视为理所当然。
“每天清晨5点,公园就挤满了人,广场舞、太极、暴走团抢地盘是常事。”朝阳当地居民赵女士的描述,道出了老年健身需求与公共资源不足的尖锐矛盾。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8亿,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2.62平方米,部分城市晨练高峰时段,公园、广场的拥挤程度堪比早晚高峰的地铁。
在朝阳涉事路段周边,记者走访发现,3公里范围内仅有一处社区公园,面积不足800平方米,且设施老化。“不是不想去公园,实在挤不下。”一位曾参与该暴走团的老人坦言,团队最初在人行道活动,后因行人增多、路面狭窄,才逐渐挪到机动车道。
然而,公共空间紧张不能成为突破法律边界的理由。社会学者李教授指出:“老年群体的健身权值得保障,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城市规划若长期忽视‘晨练经济’的空间需求,就会迫使弱势群体陷入‘违法求生存’的困境。”
此次事件中,警方“联系负责人批评教育”的处理方式,被网友质疑“治标不治本”。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数暴走团为自发组织,无备案、无管理,仅靠“领头人”松散协调。而对于这类群体的活动规范,相关部门往往缺乏前置性约束。
“等出了问题再约谈,不如提前划好红线。”上海市某社区主任分享了当地经验:社区对辖区内健身团体实行备案制,明确活动时间、路线、音量限制,并协调学校操场、闲置厂房等错时开放,近两年未发生一起占道冲突。反观朝阳涉事区域,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从未对暴走团进行过登记管理”,直到事件发酵才紧急介入。
更值得关注的是应急通行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消防部门人士透露,目前应急车辆优先通行主要依赖社会自觉,缺乏强制避让的技术手段。“如果能像一些城市那样,在重点路段安装应急车道监控,对占道行为自动抓拍处罚,效果会好得多。”
事件曝光后,朝阳当地已紧急增设3块“禁占车道”警示牌,但网友更期待长效机制。法律界呼吁尽快细化《治安管理处罚法》中“阻碍应急车辆通行”的条款,明确“拒不避让”的量化标准及处罚梯度,消除“执法犹豫”空间。
在公共服务层面,多位专家建议将老年健身空间纳入城市更新规划,例如在滨河步道、高架桥下等“边角料”区域建设专用健身道,通过“潮汐车道”设置,在晨练时段临时开放部分机动车道供健身使用,同时配备智能监控确保应急车辆优先通行。
“把问题全归咎于老人素养,是管理的偷懒。”网友的这句评论或许点出了关键:当个体行为反复突破规则,更应反思规则本身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力。朝阳暴走团事件的真正价值,在于提醒社会: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如何用法治思维平衡各方权利,用精细化治理化解空间矛盾,才是避免类似事件重演的核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