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两位最高官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近日即将启程前往中国进行访问。然而,中方对此的回应却显得异常冷淡。中国外交部仅用“经双方商定”五个字简单带过,连“应邀”这样的客套话都没有提及。这种冷静的态度背后,反映的是欧洲政治精英在外交上的一种令人费解的战略迷失。
就在专机起飞的三天前,欧盟突然宣布对两家中国地方银行——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和黑河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制裁,并将五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理由竟然是“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然而他们没有拿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对此,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应,直指这是“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并警告称“中方必将采取必要措施”。这种一方面喊话合作,另一方面又挥舞制裁大棒的矛盾操作,使得欧盟的访华诚意显得极为薄弱和可疑。
欧洲的困境本已十分严重。特朗普政府几乎是以三把尖刀同时刺向欧盟:首先是强令北约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远超过去的标准;接着要求欧洲支付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费用;最后,更威胁对欧洲商品加征30%关税,这让本已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企业雪上加霜。德国财长林德纳公开表示:“我们花的都是借来的钱!”然而,在面对美国如此赤裸裸的压榨时,欧盟却选择在访华前对中国银行进行制裁,企图向华盛顿示好,递交“投名状”。
讽刺的是,欧盟视为“假想敌”的中国,正被特朗普政府主动拉近。美国白宫已经宣布,8月1日的关税大限将中国排除在外,所有的关税攻势集中指向欧盟。更为关键的是,特朗普正在筹备一个以超过百名工商领袖为代表的商业代表团,计划于9月访问中国,团内包括马斯克、黄仁勋等全球顶尖企业家,目标直指稀土供应解禁与关税减免。这一反差充分体现了特朗普“丛林法则”的精髓:越强硬,反而越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欧盟内部的分裂也同样明显。当法国提出对中国电动车加征38.1%关税时,德国财长却公开反对,称这将“毁掉欧洲的汽车产业”。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言,制裁中国就是“经济自杀”。然而,这些理性声音却被布鲁塞尔的官僚体制压制,甚至威胁通过削减基金分配来制衡不同意见。这种内部分裂让欧盟在与中国的博弈中,既想做出强硬姿态,又缺乏实质性的底气。
根据最新的经贸数据,现实的情况更加残酷。202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逆势增长至2.82万亿元,平均每天跨境商品的流动超过150亿元。当欧盟对中国电动车挥起关税大棒时,中国对欧盟汽车零配件的出口却增长了9.7%,车用柴油机进口也暴涨了65.2%。欧洲的制造业已经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就像希腊的色雷斯风电场依赖中国风机的持续运转一样。
更具深意的是,在全球战略博弈的选择上,欧盟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特朗普正在率领他的商业代表团叩响中国的大门,而欧盟的高层却依旧在为北京的冷遇而抱怨。当美国选择以务实的利益交换为核心,欧盟却仍然沉迷于“价值观外交”的幻想之中。这种错位让欧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局面:一方面要承受美国的压榨,另一方面又主动切断了与中国的合作渠道。
归根结底,欧洲的困境源于战略自主的缺失。中国掌控了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当美国的军工产业因稀土供应中断面临停工威胁时,特朗普不得不低头向北京求解。而欧盟却依旧在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试图取悦华盛顿,却忽视了自己已经逐渐沦为大国博弈中的一颗棋子。
虽然莫斯科机场的混乱最终会平息,基辅街头的抗议人群终将散去,但欧洲的自觉觉醒仍需要时间。当中美在北京签署稀土协议时,当特朗普的商业专机满载订单起飞时,留在布鲁塞尔的,也许只有一声迟来的反思:没有独立的外交,就没有尊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