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人们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10月27日,中国科协气象顾问、前中国追风小组核心成员卞赟走进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带领同学们“看云识天气”,并用竺可桢等气象学家的精神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科学志向。
中国科协气象顾问、前中国追风小组核心成员卞赟为学生们讲述著名气象学家的故事。马然 摄
卞赟为同学们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原理。首先,要通过气象仪器采集各种各样的数据,比如温度、风力、空气湿度、日照辐射量等等。收集完气象数据以后,通过数学的方法,把气象数据引入到动力方程当中去求解,来解答未来天气如何。
“同学们是否会感觉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面对卞赟的提问,许多同学纷纷点头。卞赟解释称,天气预报不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土地的表面不平,上面有城区、有山、有河,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天气,让天气的计算变得非常复杂。另一方面,天气预报进行短期天气预报很准,但是在预测比较久以后的天气时,预测的难度也会随之呈指数增加。
除讲授气象知识外,卞赟还向同学们细数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走过的岁月。从1969年起,筚路蓝缕近20载,我国终于在1988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此后的30年里,从风云1号到风云3号,我国累计发射了17颗风云气象卫星。“从随国外奔跑到与之并跑,甚至领跑浩瀚苍穹,我国卫星气象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这背后离不开众多优秀的气象科学家。”
“同学们,你们以后都想从事什么工作?”面对卞赟的提问,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想当科学家研究暗物质,有的想当生物学家研究动物……“那么有了想法之后,下一步应该做些什么?大家所熟知的这些科学家,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是在小的时候就一步一步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向外探索。”
接着,卞赟讲述了三位著名气象学家的故事。竺可桢从留学哈佛时就开始写日记,57年从未间断,也同时记录下了珍贵的气候变迁研究数据。“我们都应该向竺可桢学习,每天不断地去提升自己,坚持50年也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
气象学家叶笃正是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年轻时在国外求学,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要学成之后回来建设祖国。“大家是否想过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梦想其实可以再大一点儿,虽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可以让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进发。”
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曾庆存大力推动了数值天气预报的进步。他小的时候家里面非常穷,但并没有影响他立下自己的志向,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讲座最后,借由三位气象学家的故事,卞赟为同学们讲述了他认为的三点科学家精神: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不要在乎环境优劣和他人评价;不怕困难,内心强大。“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学习,也能坚定自己的梦想,早日成为你们心目中想成为的人。”
作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北京市东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活动得到天坛街道办事处、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的大力支持。未来,市科协党校将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理解科学事业,为培育具备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