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是没有能力采取行动,而是因为动手的代价太大。就在美国自认为稳固的南大门——古巴岛,几十年来一直反美,且始终没有被收拾。自1960年代以来,古巴不仅没有被“统一”,反而在美国的封锁和制裁下坚韧存活,甚至成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精神象征。
古巴这个人口不到1100万的小国,国土面积甚至不及美国一个州,却能在美国眼皮底下反抗60多年而屹立不倒。难道美国真的心软吗?
古巴曾是美国的“后花园”
在冷战之前,美国对拉美国家的影响力几乎是压倒性的。特别是古巴,美国几乎将其视作自己的附属领土。早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后,美国便通过《普拉特修正案》获得了对古巴的干预权。虽然古巴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却是美国的保护国。
1903年,美国更是租下了关塔那摩湾,建立了至今仍在使用的美军基地。从1902年古巴独立起到1959年卡斯特罗革命前,古巴的政府要么亲美,要么完全由美国扶持。美国企业在古巴拥有大量的土地、矿产资源,甚至控制了古巴的糖业。可以说,古巴几乎是美国的加勒比殖民地。
卡斯特罗革命:从亲美到反美
然而,这一切在1959年发生了变化。菲德尔·卡斯特罗带领一支只有几百人的革命队伍推翻了当时亲美的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美国最初并未把这场革命当回事,认为只是政坛上的一场洗牌。可卡斯特罗上台后,并没有按照美国的预期走,反而一步步将古巴引向社会主义,并最终与苏联结盟。
这对美国来说是当头一棒。曾经亲自扶持的“后花园”转眼间成了敌人的桥头堡。自1960年起,美国开始对古巴实施全面经济封锁,切断所有贸易往来,并断绝外交关系。1961年,美国更是支持了著名的“猪湾事件”,试图通过武力推翻卡斯特罗政权,但这场行动不仅失败,还极大提高了卡斯特罗政权在国内的支持度。
紧接着,1962年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计划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美国则以封锁回应。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虽然危机最终解除,但美国清楚地意识到,古巴远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
为什么美国没动手?
美国想要吞并古巴,理论上并非没有能力,但从成本和收益来看,采取军事行动的代价实在太高。卡斯特罗上台后,古巴展开了全民社会主义教育,反美情绪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经济封锁,古巴人民已经培养了坚强的民族性格。美国若想通过军事占领推翻卡斯特罗政府,几乎不可能成功。
而且,古巴的地理条件也并不适合常规的军事占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土地为丘陵和山地,非常适合游击战。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经历给了它深刻的教训,没人愿意再次陷入长期且无法结束的“反占领战争”。
此外,古巴离美国本土只有370公里的距离,几乎是一小时飞行的距离。一旦战争爆发,大量的难民将涌入美国本土,给本已承受拉美移民问题的美国南部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美国一直采取“冷处理”策略:经济封锁、政治孤立、舆论抹黑,却始终没有动用军队。
长期封锁和冷处理
尽管军事干预失败了,美国并没有放弃对古巴的“围堵”。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对古巴实施了持续至今的经济封锁,不仅限于双边贸易,还扩展到第三方国家。最严重的时候,古巴的民生物资几乎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古巴失去了最大靠山,经济陷入崩溃,但美国依旧没有趁机动手,反而加强了制裁。
从美国的角度看,古巴已经不再是战略威胁,没必要冒险采取军事行动。而经济封锁则是一种“慢煎”策略,既能维持压力,又不需承担战争风险。
虽然奥巴马时期曾尝试短暂缓和,特朗普时期又加强了制裁,拜登政府则持模糊态度,但美国在古巴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未变:不动用军队,而是通过经济封锁拖死古巴。
古巴的韧性和国际支持
但问题是,古巴并没有被拖垮。虽然经济困难,政权依然稳定,人民的反美情绪依然强烈。美方扶植的反对派无法成气候,“颜色革命”也未能在古巴生根。
许多人认为古巴能够坚持下来,主要是因为硬骨头的抵抗,但事实上,自苏联解体后,古巴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如允许个人开设小型餐馆、出租房屋等,并积极发展旅游业,与西欧、加拿大等国家保持经济联系。这些改革虽然没有改变古巴的社会主义体制,但为经济提供了喘息的空间。
即便如此,古巴每年在联合国发起的“反对美国封锁古巴”议案,依然获得了多数国家的支持。美国的反对票无法改变古巴在国际上的孤立现状,尤其是在拉美,古巴依然是左翼国家的精神灯塔。
此外,美国国内的古巴裔群体也在政策走向中发挥着影响。许多早期流亡美国的古巴移民是反共的坚定派,他们在佛罗里达等州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任何对古巴的缓和政策都可能引发这些群体的强烈反弹,这也是美国政府在古巴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摇摆不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