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这句评价,似乎已经成为对曾国藩一生的最高认可。他不仅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典范,堪称为师、为将、为相一身完美的“完人”,更是以道德与文章闻名于世。但这位以仁爱著称的“完人”,为何会因其军事行动而得到“曾剃头”这一带有贬义的外号呢?
1840年后,英国的工业化商品开始向中国涌入,带来了对清朝市场的巨大冲击,令国内经济陷入混乱,百姓的困境愈加严峻,许多人沦为乞丐、流民或甚至奴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民众的痛苦,而这些问题在清朝的腐败官场和裙带关系的恶化下,愈加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爆发,以及一连串影响深远的人民起义。
在那个迷信神权的时代,洪秀全通过宣扬“大同世界”的思想,给了人民一种前所未有的反抗勇气,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尽管清朝几乎倾尽全力,仍未能有效遏制太平天国的势头,直到团练制度的建立,曾国藩被赋予重权,太平军的形势才开始发生逆转。
1864年7月那场大雨,曾国藩永远也忘不了。这场大雨如同天开了一个巨大的裂缝,银河的水倾泻而下,犹如天地间的洗礼。这时,太平天国的命运已定,南京城因长期的围困而粮草断绝,经过两年漫长的战斗,终于到了决战的时刻。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军事的胜利,更是自己十年辛苦的终极回报。
十多年的战争终于进入尾声。曾国藩当初因父丧而临危受命,组织湘军,保卫了清朝的江山。然而他深知南京一旦攻破,湘军就会失去意义,那些曾在他身边并肩作战的士兵将会像弃子一样被抛弃,这一切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湘军士兵的心态也异常复杂——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他自己来自故乡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同乡的邻里。正是凭借这些亲近的关系,湘军才能形成如此紧密的战斗力,进退自如,攻势犀利。
然而,曾国藩也非常清楚,湘军虽然看似是一个义气深厚、纪律严明的队伍,但其本质上不过是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雇佣军。忠诚与责任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远不如眼前的金钱和生计重要。湘军的士兵大多生活贫困,政府一直拖欠军饷,最终这些士兵的动力更多是为了金钱而战。虽然清廷曾承诺提供丰厚的军饷,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没有兑现,而湘军的士兵们却时常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能做的就是尽力维持队伍的稳定,然而当士兵们遭遇物资匮乏时,他们的行为也变得愈发暴力和野蛮。
尤其是在南京城攻破后的那一刻,湘军士兵疯狂抢夺,屠杀百姓。士兵们的狂暴几乎没有人能阻止,甚至连曾国藩的亲弟弟也参与了抢掠。士兵们把抢来的金银财宝通过船只送回老家,许多人靠此置地买房。而曾国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心中虽然痛苦不已,却无能为力。面对这支为了金钱而战斗的队伍,曾国藩再无办法制止,他们之所以能如此疯狂,是因为他们心中的目标一直是“用命换钱”,而非为了捍卫清朝江山。
在他的上奏章中,曾国藩无奈地写道:“我也很奇怪,洪秀全在南京经营多年,怎么竟然没有留下丝毫的财宝。”他的这一句话,透露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愧疚。尽管他已经深知这场血腥战斗将使他背负上无数的骂名,甚至百姓会称他为“曾剃头”,他依然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因为他从始至终的初衷都是忠君爱国。
曾国藩的墓旁神道碑刻着:“谋定而后动,折而不挠,重如山岳。诸将化之,虽离公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他一心想要训练出一支“不求钱、不怕死”的队伍,但这只是理想,现实却是他无法改变的残酷。面对南京城的最后一战,曾国藩虽然想要阻止士兵们的暴行,但一切已经晚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无法抵挡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