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已超4500万。
从趋势来看,2023年,失能人口规模为4654万,据推测,2025年将升至7279.22万人,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将达3.8亿人,失能老人总数将达1亿人,且重度失能老年人数量将逐步攀升。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与急剧增长的养老照护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服务行业正面临严峻的 “人才荒” 与资源短缺问题。
“2024年护理员职业发展共创公益活动”上发布的《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仅50万,人才缺口达550万,且30-50岁年龄段出现结构性断档。
此外,截至2024年,养老机构中护理床位占比仅为65.7%,与失能老人的庞大基数相比,资源缺口巨大。
从区域分布看,大中城市养老机构集中,农村地区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形成 “城乡不均、区域不平” 的结构性短板,仅依靠现有养老机构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面对一系列养老难题,智慧养老成为破解困境的主要路径之一,并在近年来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2024年,国内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
图片来源:roboticsx.tencent.com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显示,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2029年将达到159亿元。
其中,陪伴型机器人在智慧养老市场中的潜在渗透率为5%。
众多企业与机构已在该领域展开布局:其中,硅基智慧 (北京) 机器人有限公司的 “硅基男孩 (Silicon Boy)” 无接触式健康陪护养老机器人,融合尖端AI与传感技术,无需物理接触即可精准测量心率、呼吸频率等核心健康指标。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搭载了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联合推出的HOMIE外骨骼,为养老护理领域带来新的应用可能。
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居家服务机器人“小五”,能够在真实人居环境中完成行走、搬运物体,帮助老人取快递、抱老人起床,解决诸多实际养老场景中的切实问题。
图片来源:roboticsx.tencent.com
中科源码的智慧康养管家 “洋洋”,可实现跌倒秒级呼救、用药按时提醒等功能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河北工业大学的双臂机器人能抱起90公斤的老人、协助翻身,柔性触觉传感器使其动作轻柔。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政策层面也给予了智慧养老有力支持。
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包含六大类共80个产品及解决方案,AI生命体征检测仪、AI训练辅助机器人等集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养老产品被列入其中。
依托人工智能、多模态 AI、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智能养老机器人正实现自主学习与决策,逐步适应复杂养老场景,有效解决诸多养老痛点。
方正证券研报预测,到2030年,健康检测、情感陪护、护理、行动辅助机器人均价可分别降至0.2、2、3、3万元。
假设不同品类智能养老机器人在各应用领域渗透率按预期提升,且折旧期为5年,则市场规模预计超2万亿,年产值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但据多位行业专家分析,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
受技术瓶颈、成本控制及应用场景适配等多重因素制约,其距离真正实现家庭普及,预计仍需5至10年的技术沉淀与市场培育期。
尽管存在上述发展阶段的限制,但从长远来看,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推动智能养老机器人、远程监护平台、综合居家服务网络等多元形式协同发展,是缓解养老照料压力、重塑养老服务体验、助力老年人实现有尊严生活的核心路径。
行业专家指出,智能养老机器人因精准匹配养老设施的刚需缺口,具备庞大的市场空间。其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不同养老场景的服务效能,且不同场景间的数据协同正逐步深化,这将进一步加速养老服务的普惠化进程。
源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经济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未来智库
编辑 | 李怡静
审核 | 石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