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 当生命在悬崖边摇摇欲坠,你愿意付出多大代价?一位女博主在海拔4000米遇险,10位藏民接收到她的求救后立马冒死赶去,花费12 个小时救出女博主,事后村民要了 6 万,女博主双手递过去,连说 “谢谢”。
可这 6 万元的费用却在网上炸了锅,有人骂村民 “趁火打劫”,说 “抬个人就敢要 6 万,良心太黑”;也有人替村民喊冤,“拿命换钱,这价不高”。
为什么亲历者感恩,旁观者却怒不可遏?这 6 万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认知差别?
这是一场明码标价的搏命
事情发生在勒多曼因山区,一个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这里地势险峻,当地藏民说这里的石头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可能从天上砸下来。女博主出事的地方更是险中之险,坡度近 70 度,脚下全是碎石,别说抬人,空着手走都得扒着石头挪。
这位女博主是位经验丰富的登山爱好者,并非鲁莽之辈,她出发前做足了功课,咨询过当地向导,但意外还是来了,一块巨石一块巨石突然砸中女博主的腿,她的脚趾炸开伤口,大腿拧成畸形,她瘫在峭壁边,疼得连呼救都发不出声。
同行的朋友试了几次,想背她但根本挪不动她,官方救援也指望不上,卫星电话打通了,但因为路况太差,专业救援队开车进不来,走路又要太久。
在那种地方时间就是生命,唯一的希望落在了她之前联系过的当地藏族村民身上。村民们接到求救没有犹豫,立刻组织人手上山,他们面对的是和博主一样的落石风险。
抵达现场后他们提出了救援方案:6个人抬,每人一万,总共六万,博主当场就同意了,她很清楚这是她活下去的唯一机会,钱没了可以再挣,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键盘侠算不清的风险账
救援过程极其艰难,他们用木棍扎成简易担架,十几号人轮流上阵,在几乎没有路的陡坡上一步一步把人往下抬。从白天到黑夜,12 个小时里,脚边是万丈悬崖,头顶是松动的山体,他们深一脚浅一脚把她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
然而在一些网友眼里,这12个小时被简单换算成了“日薪五千”,成了“天价”和“暴利”,他们坐在空调房里敲着键盘,指责村民“狮子大开口”,说这钱“赚得太轻松”。
说这些话的人忽略了最关键的东西,风险。村民们抬着一个人在落石区穿行,脚下是悬崖,头顶是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山体,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命去换那六万块钱,这笔钱不仅是体力劳动的报酬,更是对他们承担巨大风险的补偿。
并且实际参与救援的村民超过了10人,比商定的6人多出不少,但他们最后还是只收了六万,这体现的是他们朴素的契约精神
反观那些替代方案,有人提议用直升机,可且不说普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联系,就算联系上了,一次商业飞行救援的费用可能高达三十万,这么一比六万块还贵吗?
被污名化的体力劳动
这种对体力劳动的价值误判其实很常见,很多人下意识里就觉得,出卖力气是“低端”的,不应该值大钱,这种偏见正在伤害那些靠力气吃饭的普通人。
比如很多景区里抬“滑竿”的轿夫,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山区居民,靠着这份辛苦钱养家糊口,可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敢坐了,为什么?怕被拍照发到网上,被骂“花钱践踏别人的尊严”。
前几年就有个新闻,一个年轻人在山上雇轿夫抬自己,结果被网暴到体无完肤。还有一个女生,花钱请轿夫抬自己的宠物狗,更是被骂上了热搜,网络上的道德审判让游客心有余悸,结果就是轿夫们的生意一落千丈,生计都成了问题。
可轿夫们要吃饭啊,他们大多是山区的老人,没读过多少书,除了力气啥也没有。抬一次滑竿,膝盖要承受几倍的体重,下雨天摔过多少次,自己都数不清。游客愿意坐,他们愿意抬,本就是你情我愿的事,凭什么要被骂?
藏民们也一样,在勒多曼因放牧是主业,可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这次救援风险很大,他们本可以拒绝,但他们还是去了,按事先说的价收了钱,既没坐地起价,也没中途撂挑子,凭什么被叫做 “趁火打劫”?
无论是紧急救援,还是坐滑竿,本质上都是一种你情我愿的交易,劳动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是合法、自愿的交易就应该被尊重,旁观者廉价的同情和居高临下的指责,除了能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对当事双方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砸了别人的饭碗。
回到这次事件,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其实是当事人自己的态度,她从头到尾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在支付了费用后,她特地发视频一遍遍感谢那些“舍命相救”的村民,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这六万块买回的是一条命,花得值。
一场关乎生死的救援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价格的口水战,这本身就是一件挺可悲的事。
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世界,却常常忘了,每个人的处境和选择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评价一件事之前或许可以多一点敬畏,少一点想当然,尤其是在讨论别人的生死抉择时,保持沉默可能是一种更大的善良。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