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容生成,既带来生产效率与表达可能性的突破,也压迫侵蚀着写作者的生存空间与尊严。
近日,一条由AI代写撑起的灰色产业链被曝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有偿代写服务,引发热议。
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公司普遍活跃在社交平台和兼职网站上,多采用“组稿+AI”模式,部分员工一个月轻轻松松写五六十万字:AI模型负责文章主体生成,写手干预、校正、包装、查重——整个代写流程,像极了一个机器加人工的“黑工厂”。
如此黑工厂谁来监管?技术创新与伦理边界正在上演拉锯战。
代写论文
从“手工活”到“AI流水线”
AI技术的介入,使论文代写从“手工作业”升级为“工业化生产”,这一变化不仅大幅提升了代写效率,更模糊了写手的专业边界,使得同一写手能够横跨多个完全不相关的学科领域。
一位不愿具名的写手李辉(化名)告诉记者:“我去年毕业,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进了这家公司。一单论文收入几百到上千,靠走量赚钱。AI生成初稿后,只要润色、补几个参考文献就行,如果要加查重服务的话,价格要更高一点。”
值得注意到,为规避平台监管,这些论文代写公司也使出了浑身解数。10月13日,封面新闻记者在某交易网站询问AI代写文章的相关问题时,网店客服在记者发布了“论文,1万字。”后迅速提醒:“你先撤回,内容违规了。”
在记者撤回之后,网店客服表示,因平台严禁商家从事文章、论文代写的买卖,为规避审查,双方聊天不能涉及“论文”字眼,随后将内容撤回。网店客服告诉记者,1万字的论文AI写仅需要50元。
原本需要学习积累、查阅资料完成的论文,如今在AI“黑工厂”里被流水化生产,以极低的价格售卖。
“买方买来的由AI生成的代写论文或者网文,可能会因为AI输出的结果大量借鉴了他人的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有侵犯著作权的风险。买方作为使用者需承担侵权责任,比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10月13日,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秦雯告诉封面新闻记者,AI代写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侵犯著作权罪,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处罚。“如果论文涉及抄袭,根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会受到学术纪律处分,比如通报批评、荣誉撤销、辞退解聘、开除学籍、撤销学位等。同时,因为购买代写服务的行为违法,合同无效,诉讼中的主张比如资金占用费等都不会被支持。”
秦雯强调,卖方如果对AI生成的结果没有做大幅修改从而导致“实质性相似”,也会有侵犯著作权的风险,同样面临承担侵权责任的民事风险,以及刑事上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根据《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为他人代写论文的也面临开除学籍、辞退、解聘等风险。最后卖方也存在合同无效的风险。比如虽然提供了服务但对方如果不支付费用,卖方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要求对方履行合同。但对方因合同无效要求返还已经支付的费用会得到法院支持。”秦雯说。
“批量生产”
AI枪手跨界“网文”平台
在网文行业,AI生成内容的泛滥也在上演。
初看AI小说,内容,情节、角色、场景似乎完整,语言也“华丽”,但编辑或资深读者往往能在细节上察觉出破绽。网文编辑桃子告诉封面新闻记者:“AI写作的人物关系模糊、情感薄弱、行动逻辑跳跃、人物动机缺乏张力,看似完整却没有灵魂。”
“AI可以帮我写,但我希望它别取代我。”网文作者小沈表示,她的小说曾被AI抄袭、改编后出现在平台上。举报成功后,她只得到一句反馈:“内容相似,已下架。”
2024年4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联合十六家网络文学平台发布了《网络文学行业反洗稿自律公约》,以期对AI辅助创作加以规范。随后,部分平台也出台了AI辅助写作的边界规则。比如,晋江文学城、番茄小说等平台陆续建立AI识别与签约分级机制。番茄小说从2025年5月起,对AI生成内容实施分阶段签约、人工复核制度,强化原创保护。
“从商业设计上讲,AI写作并非全是‘坏事’,AI内容确实能迅速填充目录、做试错、压低内容边际成本。但如果放任不管,原创作者就被挤出去了,这反过来也会损害平台质量与用户忠诚度。”网文平台技术从业者刘淇告诉封面新闻,在算法层面,业内也在不断寻求一个平衡,如何兼顾质量、数量与原创可持续性,这比技术难题更复杂。
月入过万
打着自由职业旗号引年轻人入局
与AI写作相关的培训机构,正以“低门槛、快变现”为噱头,打着“AI写作自由职业”的旗号,吸引着大量年轻人入局。
“我裸辞后特别焦虑,就报名了‘海盐AI写作课程’,5999元。”26岁的刘蒙蒙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是通过朋友介绍入行的。“朋友靠AI写作一个月收入挺稳定,我也想试试。”
“买课的时候,我看到主讲的简介是靠写东西赚了100万,目前我就上了一周的课,还不知道能不能赚到钱。”刘蒙蒙表示,买了课后被拉进名为“AI+写作资料分享”的群组,群内成员上千人,课程内容涵盖“AI生成论文技巧”“平台投放变现”等主题。
然而在不少学者看来,这类“课程”本质上是在放大焦虑和欲望。通过售卖“AI写作梦想”,进一步助推了低质内容与学术乱象的蔓延。
监管困境
技术创新与伦理边界的拉锯
AI代写乱象的背后,是技术与伦理的博弈。如何既保证创新,又防止滥用,成为现实难题。
“虽然学术界目前已经注意到存在滥用人工智能技术,以进行学术论文的代写、抄袭、剽窃等不端学术行为,并且很多主流期刊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人工智能参与写作的论文在期刊发表,但由于对该滥用行为的违规判定、处罚强度,以及所对应的伦理等问题未能达成一致的规范标准,导致各单位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产生一定分歧,这也给行政管理造成了一定困扰。”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认知科学学会人工智能分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徐鹏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在徐鹏看来,AI应被用于“拓展性学习”而非“替代性写作”。“AI可以辅助查漏补缺,但不能成为完成任务的捷径。”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王由海表示,应从法律上确立AI生成内容的“人类干预度”标准,区分不同层次的智力投入,以界定著作权归属。他强调:“破解AI代写困局,不能止步于技术对抗,更要靠法律形成系统化治理。”
在法律层面,网信办《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平台对AI内容合法性进行审核,且生成内容应当标识。 各级法规也明确规定应用程序分发平台须对深度合成内容进行审核与标识。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上海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钟俊浩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AI作为一种天然的辅助科研工具,可以极大地为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和支持,例如数据分析、文献检索、分析问题、自动化完成重复性工作、处理海量等。“只要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正确引用和注明来源,人工智能可以为学术界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钟俊浩说。
在写作这件事上,机器可以生成文字,但“灵魂”仍应属于人。AI带来的真正挑战,不在于能日产多少万字,而在于人类如何重新确立知识、创意与表达的边界。
(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