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基本案情:2025年6月,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以下简称总队)对北京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作出吊销《文物拍卖许可证》的行政处罚,这是全国首例针对文物拍卖企业非法交易行为作出的吊销许可证案例。
北京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间,利用网络平台组织虚假拍卖、伪造交易记录,非法倒卖战国至元代珍贵文物,涉及非法交易战国四山纹镜(二级文物)、汉代四乳四神纹镜(三级文物)、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镜(三级文物)、元代宝相花镜(三级文物)等国家禁止买卖的珍贵文物。鉴于其违法行为情节特别严重,严重破坏文物市场秩序,总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5年6月作出吊销许可证的处罚决定。7月23日,北京市文物局对该公司文物拍卖许可证予以公告注销。
个人买卖文物其中蕴含的风险不容忽视,从文物来源合法性风险、文物鉴定与真伪风险、交易方式与场所风险,到触犯刑法的风险,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考虑法律问题。
学习文物交易相关法律法规
个人要想避免在文物买卖过程中陷入法律风险,首先应当加强对文物交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文物保护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原文,了解文物交易的法律规定和禁止性行为。同时,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司法解释,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动态。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由文物部门、法律机构或专业协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培训讲座,向专业人士请教,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认识。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在实际交易中做到守法,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红线。
谨慎核实文物来源
在购买文物时,务必谨慎核实文物的来源。要求卖家提供文物的合法来源证明,如购买凭证、传承证明等。如果是从文物商店或拍卖企业购买,要查看其是否具有合法的经营资质。对于来源不明或可疑的文物,坚决不要购买。如果对文物来源的合法性存在疑虑,可以向当地的文物部门咨询,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此外,在个人收藏文物的过程中,如果通过继承、赠与等方式获得文物,也要妥善保存相关的证明材料,以便在后续交易中证明文物来源的合法性。
寻求专业文物鉴定
由于文物鉴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个人在买卖文物时,最好寻求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或专家的帮助。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丰富的鉴定经验,能够对文物的真伪、年代、价值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在选择鉴定机构时,要选择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
同时,要注意查看鉴定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是否规范,鉴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对于一些价值较高的文物,建议多咨询几家鉴定机构,综合多方意见后再作出判断。
此外,个人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文物鉴定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但切不可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对文物的真伪妄下结论。
选择合法交易场所与方式
为了确保文物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个人应当选择合法的交易场所和方式。优先选择具有文物经营资质的文物商店、依法设立的文物拍卖企业等正规场所进行交易。在这些场所交易,能够享受较为规范的交易流程和监管服务,降低交易风险。如果选择网络交易,要选择正规的、有资质的网络文物交易平台,并仔细阅读平台的交易规则和注意事项。
在交易过程中,要签订正规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文物的相关信息、价格、交付方式、违约责任等作出详细约定。同时,要注意保存交易过程中的相关凭证,如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以备日后维权之需。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孙佳森 综合整理
上一篇:官渡之战,曹操如何绝地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