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热度攀升,在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排行榜排第一名。故事里,小猪妖决定离开浪浪山,和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团假扮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不少网友被影片中充当取经四人组中的沙僧的黄鼠狼精圈粉。黄鼠狼精本来是个大E人(活泼开朗、热爱表达),但是为了完成工作,不得不扮演沉默寡言的沙僧。但尽管如此,很多时候它还是难掩E人本色,不被陈规驯服。
其实,黄鼠狼的学名是黄鼬,它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动物,属于鼬科动物。
像黄鼠狼等这样的鼬科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利斯特-凯在《林中足迹:森林与河岸的秘密生活》中形容狗獾的一段话中,我们似乎可见一斑:
它们数百代的祖先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骑士们勇敢无畏地向我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它们是“快乐英格兰”的后裔,未曾改变,也从未屈服于人类现代性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冲击……它们还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野性……
鼬科动物为什么会让约翰·利斯特-凯沉迷其中并下定决心“要与野生动物打一辈子交道”?除了可爱灵巧的外形,动物世界里又有着怎样的残酷物语?作为捕猎者的形象存在了几万年的人类,如今在观察大自然时,应该保持哪种态度?
8月15日晚,“天际线”新书《林中足迹》的译者邱墨楠、封面插画设计师郑南七白以及责任编辑许丹,一起做客思南书局,围绕这些问题,以及图书翻译、装帧背后的故事,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摄影:思南书局
除了可爱的外形
动物世界也有流血、受伤,并非童话故事
许丹:《林中足迹》是一本鼬科动物的观察笔记,讲到了伶鼬、狗獾、松貂和水獭等动物。作者约翰·利斯特-凯在苏格兰高地经营着一家野外研究中心,并在那里观察了一年的鼬科动物,正是鼬科动物让他在年轻的时候产生了做一名全职博物学家的念头。
摄影:兰亭
我们的译者邱墨楠老师也有丰富的自然观察经验。您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邱墨楠:《林中足迹》的作者是一位博物学的大家,在英国获得了爵士勋章,他的文字非常平实、朴素,但他笔下的小动物是非常生动和活泼的,同时书里的文章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使得这本书有一种让你读到停不下来的魔力。约翰每天只要有时间就会出去看小动物,他的文字都是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积累下来的,所以才如此生动。
这本书还让我对鼬科动物有了很多认识。你现在要问我,什么是鼬科动物?我会告诉你,鼬科动物的特征之一是尾巴下面有一个产生麝香的腺;它的脚印也因为其独特的步态形成了会重叠的特征。
当然,除了鼬科动物的干货知识之外,这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本人的自然观:他将自己放在一个和大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状态。比如说,书的开篇,作者就讲述了自己在新婚时让妻子非常受不了的一个习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他一定要把窗户大开着睡觉。在他看来,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永远是应该在户外的,他要跟自然在一起。
“狗獾”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书里写到小时候狗獾小幼崽会跳来跳去非常活泼,但是大了之后它们待过的地方简直是打开了地狱的大门,这说明狗獾的破坏力非常强。别看眼睛小看不见,但是它们脑子很灵,这是关于动物的比较欢乐的事情。
但自然界也有比较凄惨的事情。比如作者看到一个水獭的头破了,它拿着一些海藻之类的东西在擦自己的头,我翻译的时候就觉得疼。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只水獭可能误入了河狸的巢穴,是被河狸一口咬了。
尽管心疼,但是你就会觉得大自然就是这样子,对它们来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不能永远指望它们的生活是童话世界一样。
郑南七白:是的,就像墨楠老师说的,你不能指望自然界中的动物,就是萌萌的、可爱的童话故事里面的场景,书里面讲到也有流血,也有受伤,甚至还有关于死亡的故事。
林中脚印、动物生境、苏格兰高地北极花
清新自然封面背后的严谨取舍
许丹:《林中足迹》封面的展开图就是一个完整的画面,里面包含书中讲的四种动物。当然除此之外,在创作时,书中提到的其他生活在苏格兰高地的动植物还有整个生态也都要考虑到。
下面请本书封面图画设计师郑南七白谈一谈封面背后的故事吧!
郑南七白:刚开始接到《林中足迹》这个选题时,我首先想到就是森林里留下鼬科动物的脚印的画面。那么,鼬科动物脚印的特征是什么呢?它的脚掌有支撑垫,前面的小爪子点在地上也会留下痕迹。当时我就考虑到,画足迹时不能只画足印印在地上的样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步态我们一定要展现出来。
我其实并不了解欧洲狗獾运动的动态,考虑到这是一本自然科普图书,为了避免错误的呈现,邱墨楠老师给了我一张图,上面不仅有鼬科动物大步大步奔跑的样子,也有小步小步走的样子,甚至还有它们非常休闲地散步的样子。
《林中足迹》封面中的足印
我最终选择了漫步状态,静谧、舒适、平和的漫步状态。从成书封面图可以看出,狗獾后爪的爪印没有完全重合,但是错开一点,但是同时又是落在下面的,可以体现狗獾是悠闲地从这边走到那边走,然后停下来。
同时,因为伶鼬是第一章的主角,很自然地,我便把它画在整个画面最前面,能让大家像我一样被伶鼬的故事引导着进入到《林中足迹》优美的叙事当中去。
《林中足迹》封面中的伶鼬
接着,我们可以顺着伶鼬的目光,顺着脚印的指引,把视觉的重心转移到狗獾那里。再从狗獾往上移动,就可以看到松貂小小一个停在树枝上。
《林中足迹》封面中的狗獾和松貂
我也希望这三种动物形成三角形的构图,可以让大家一目了然地知道书里提到的鼬科动物有哪些。
当然最后是水獭,我放在封底了,因为它是跟其他的三种鼬科动物不一样的生境,它是生活在水里面,同时又是书的最后一章讲到的动物,再加上这个故事主题里涉及到的是相对比较沉重的话题,于是就决定将它画在封底做一个平静的收尾。
《林中足迹》封底的水獭
其实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取舍。《林中足迹》讲到的是苏格兰高地的环境,该地有很多废弃的古堡、砖石缝。伶鼬很多会在这样的砖石缝里活动,在里面找它们生存的空间。
最初,我考虑在画面中加入砖石缝这样的元素,但又非常不想放弃书名“林中”的画面。在同责编许丹讨论过后,一致决定把我们自己的视角,读者的视角设定为人类的区域。的确,人类的身边可能有砖墙、砖石缝,但是我们拿到这本书,进入到林中完全自然的场景中进行观察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动物们在林中生活的场景。
另外就是封面中有关苏格兰高地的植物该如何取舍的问题了。经过文献查询,我发现苏格兰高地灌木较多,还有一些蕨类植物,其形状非常有辨识度,于是把它放在远处,以剪影的形式呈现。
前景我想用颜色稍微明亮一点的小花当作点缀,让画面更加生动。所以当时我向墨楠请教,这个地方的植物有哪些。因为墨楠老师翻译完这本书之后做了一个超长的物种名称对照表放在全书的最后。我们在网络上一个个搜索,最后一致认为红色或者粉色、白色的花朵更适合这个画面。
墨楠老师跟我说这个地方可能北极花(会长在林下)是最合适的,我一看到那个北极花小小的那个形状,我就觉得就是它了,因为它也符合我心中所想的一定要非常有辨识度,一定是这个地方广泛生长的植物,同时又可以把我们的封面的亮色很好地点缀出来。我把它们放在了整幅画的最前面,让读者知道这片地方就是它会生长的苏格兰高地。
上地质课、大量查阅资料
为了译好这本书,译者如侦探般寻找线索
许丹:介绍完封面,再回到文本。大家知道翻译一本书要花很多心血的,翻译外版的书既要保证准确性,也要有一定的语言流畅度,最好能够还原原书的语言风格。
对于自然题材的书还有一个需要的技能就是,对书里提到的物种或者是专业名词有一定的把握,邱墨楠老师在这几个维度都做得非常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能感受到。
摄影:北野
邱老师,你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邱墨楠:困难显然是有的, 首先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背景。作者第一章写的是冰川的成因,写得特别好,可是我对苏格兰高地地质地貌的形成一无所知。为了确切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我去上了两堂地质学的课,另外还大量观看自然博主的科普视频,以加深认知。
第二是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非常有地域特色。他写到荒原上很常见的杜鹃花科植物(学名是帚石南),这种贴在地上长的植物常见到当地的小孩都会以帚石南这个词的英文Heather来命名。
当时他描写的时候就说8月份帚石南开花的时候会有一种紫色的宗教般庄严的氛围,这让我感到困惑。于是我去查看帚石南的图片,真的是一大片非常震撼的紫色。
那么为什么说有宗教感么?我再次查找资料,发现原来英国的圣公会在做宗教仪式的时候有专属的颜色,而紫色就是他们非常独特的颜色。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物种名称,这是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为了追求准确性,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但就英文原书而言,这是一部通俗的作品,作者给出物种的名称不会是学名,学名全世界只有一个对应一个物种,但是俗名会存在同一个俗名对应好几个不同物种的情况。
当《林中足迹》中出现难以确定中文名称的物种时,我是怎么做的呢?
我举个例子,作者提到了很多英国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狩猎传统,这个传统导致很多物种都消失了。书中提到有一种鸟叫Grouse,字典告诉我这是松鸡。但是,是哪一种松鸡呢?再去查,这个时候又会出现雷鸟,黑琴鸡、柳雷鸟,到底是哪一个呢?这时候我非常疑惑,卡在这里了。
好在做自然观察这么多年我也收集了一些查询物种信息的网站,比如英国野生动物基金的网站。我在这个网站上查了Grouse到底是哪个Grouse,结果显示有Red Grouse和Black Grouse。
我又没辙了,但是到底是Red还是Black?这时候唯一线索在书中。作者提到这种鸟在维多利亚时期是著名的狩猎对象,我马上就此找到了一把“钥匙”,开始大范围在网络上搜索,发现一个叫作Glorious Twelfth(荣耀的12日)的传统。原来,在维多利亚时期有一个在8月12日举办的狩猎活动,其中涉及的最关键的一个物种是Red Grouse,而Red Grouse其实指的就是柳雷鸟。
那么,读完《林中足迹》,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怎样的自然观?正如活动最后的编辑许丹与译者邱墨楠的对话所阐述的:
许丹:每个观察自然的人都会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林中足迹》在字里行间也有透露作者的自然观。有着丰富观察经验的邱墨楠老师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邱墨楠:我在翻译这本书前后,发现我的自然观其实在不自觉中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变化。最早我可能很在乎我拍到了什么,我收集了多少鸟种,拍到了多少精品昆虫。但是渐渐这个“我”退去了,我可能看到的就是一个虫子或者是一个鸟。把自己从人类中心的位置去掉的话,你可能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我们跟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作者在书里写到的,其实自然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虽然常常说人定胜天,但是人多大程度上“ 可以胜天”确实值得思考,我们从跟动物的关系中会收获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