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5年农历8月25日,雍正帝去世后的第二天,乾隆帝并没有立刻举行正式登基,而是在处理父亲的丧事和一些国家大事的同时,特意命都统莽鹄传谕,将父亲生前供养在宫中的几位道士——张太虚、贾士芳和王定乾等人,赶回了他们的原籍。乾隆帝的命令中,还特别斥责了这些道士,称他们“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并告诫他们以后要“安分守法”,如果再敢“招摇煽惑”,便将会被严肃追究,甚至被拘拿审问,立即正法。
刚刚继位的乾隆帝面临着父亲的丧事、国家事务等一系列复杂且紧迫的任务,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为何他在这个关键时刻要赶走这些宫中的道士?这些道士与父亲雍正帝关系深厚,雍正帝生前多次供养他们,也并不算什么大事,为何乾隆帝要在此时如此急切且决绝地处理此事,显得与其他大事相比不合时宜呢?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样急匆匆地把道士赶走,某种程度上也有“打父亲的脸”的意味。
然而,乾隆帝并非没有头脑的人,他之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无疑暗藏着深层的原因——这与雍正帝的死因密切相关。雍正帝在21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但他并未停下日常政务,直到23日突然暴毙,可以说死得非常突然。事实上,雍正帝生前供养道士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炼丹,而明朝嘉靖帝的死因也与长期服用丹药中毒相关,虽然这只是推测,但根据历史记载,雍正帝同样有过炼丹的习惯,因此有人猜测,雍正帝的突然死亡,或许与长期服用丹药、身体逐渐衰弱导致的中毒有关。毕竟,嘉靖帝的在位时间长达45年,而雍正帝只在位13年,或许他的身体无法承受丹药的副作用,最终在不堪重负时暴毙。
这其中的逻辑不难看出:乾隆帝的急切行动,很可能是为了替父亲遮掩,避免让雍正帝的死亡原因被外界过度猜测,尤其是如果丹药中毒的说法被公开,这对于父亲的形象将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如果乾隆帝不加以控制,势必会有更多关于雍正帝死因的传闻。因此,乾隆帝的立场似乎是希望通过严令驱赶这些道士,阻止任何可能对雍正帝死因产生负面解读的行为。
另一方面,雍正帝去世后的另一种关于他死因的传闻也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吕留良案的阴影。乾隆帝在继位之后下令逮捕与吕留良案有关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曾静。曾静曾公开声称雍正帝弑父、逼母杀弟的丑闻,并将这些私事写入《大义觉迷录》,在全国范围内散发,令乾隆帝十分不满。乾隆帝认为父亲的私人事务不应被如此公然揭露,且《大义觉迷录》涉嫌诽谤,甚至指责其为政治阴谋的一部分。因此,他在继位后立即下令禁止该书的刊印与发行,并且对曾静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甚至有猜测认为他对曾静进行了“杀人灭口”。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雍正帝的死因再一次成为了争议的焦点。有流言称,雍正帝是被吕留良之女吕四娘所刺杀,这一说法给雍正帝的突然死亡增加了更多的悬疑成分。这一理论与乾隆帝为父亲“擦屁股”的行动相互呼应,成为了当时社会舆论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雍正帝死因的争论并未平息,反而愈加复杂。今天,许多人仍然偏向一些离奇的说法,比如雍正帝因过度依赖丹药而中毒身亡,或是被刺杀等。更有一些影视作品将雍正帝描绘成一个被弟弟背叛、妻子离心的无能皇帝,完全颠覆了他作为一位励精图治的改革者的形象。这种荒诞的解读,尽管离历史真相更远,却恰恰抓住了大众的猎奇心理,使得这些“民间传说”在社会中流传甚广。
总的来说,雍正帝的死因至今仍未得到权威的确认,诸如“吃丹药死”“被刺杀”“被弟弟背叛”等种种说法,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和社会情绪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更难以窥见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