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在8月23日正式访问日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了面对面的会谈。这次出访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因为这是他自6月就任总统以来首次除国际会议外的正式海外访问,更在于他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外交惯例。按照以往传统,韩国历任总统无论来自保守派还是进步派,首个“定向访问”的对象几乎都是美国,以此展示对美韩同盟的重视。然而,李在明却选择先到东京,再前往华盛顿,并在访日期间与日本达成了一份17年来首次的韩日首脑共识文件,宣布重启“穿梭外交”。这一举动无疑在韩国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过去的惯例并非无缘由。长期以来,美韩同盟一直被视为韩国外交的基石。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发展,韩国都需要美国的支持。因此,历任总统几乎都把“先访美”当作上任后的必修课。文在寅、尹锡悦都是如此,他们在任内第一时间前往美国,与美国总统商讨合作,再视情况与日本打交道。而李在明选择逆向操作,先去东京谈合作,再去美国拜会特朗普,不仅让外界惊讶,也意味着他想要在外交棋局中尝试不同的战略。
究其原因,首先与韩国国内政治格局密切相关。李在明在上台之初,面临来自保守派的严密审视。保守派普遍主张与日本修复关系,认为这不仅有利于韩日合作,还能进一步稳固美日韩三边关系。如果李在明延续在野时期的强硬反日立场,势必会遭到国内保守派的猛烈攻击,甚至影响政权稳定。因此,他选择主动出击,先访日本,通过签署合作文件展现自己“能平衡外交、能缓和矛盾”的形象,从而为自己的执政加上一层保障。
其次,经济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韩国虽是发达国家,但在半导体、汽车等关键产业上高度依赖日本的核心材料与技术。光刻胶、高纯度晶圆等半导体必需品大多从日本进口。此前因两国关系紧张,日本一度限制相关出口,令韩国产业链几近断裂。如今韩国经济增长乏力,李在明更清楚,若不改善与日本的关系,经济复苏恐怕难上加难。因此,他通过此次访日,不仅希望确保关键材料供应安全,还希望为韩国企业争取更多经贸合作机会。
此外,美国的战略考量也是李在明绕不开的问题。近年来,美国不断推动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试图借此应对朝鲜威胁并制衡地区局势。如果韩日关系僵持,美国的战略布局难以落实。李在明很清楚,等他赴美时,特朗普必然会要求韩国在对日合作上让步。与其到时被迫妥协,不如主动先行“破冰”,这样在与美国谈判时,还能换取更多利益,例如在驻韩美军军费、贸易关税等敏感议题上争取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对日态度的转变可谓巨大。作为在野党领袖时,他是出了名的“反日派”,尖锐批评前政府在“慰安妇”与劳工赔偿问题上的妥协,称其为“外交史上的耻辱”。然而如今,他却以总统身份主动推进合作,对历史问题着墨甚少。这种态度上的转折,正说明身份转变带来的责任与现实考量:在野时可以喊出激烈口号,但在执政时必须面对经济、安全、外交等全方位的现实压力,不能再凭情绪行事。
当然,李在明的这步棋并非毫无风险。国内进步派已开始指责他“背弃历史”,日本方面在历史问题上也未完全松口,合作随时可能因争议而中断。同时,美国方面即便对他的先访日表示欢迎,但在谈判桌上仍会毫不客气地维护自身利益。换言之,李在明此次打破惯例,意在为韩国争取更大回旋余地,但能否真正平衡美、日、韩三方关系,还要看后续的操作与效果。毕竟,外交并不仅仅是出访顺序的调整,而是要看能否通过行动为国家带来切实的安全与经济利益,这才是最关键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