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沈巍的直播团队于八点半,乘车前往金山。
对于沈巍来说,这是他的直播团队首次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可想而知,此行在沈巍心中,他一定捏了一把汗,因为要把一群各自为政的散装主播,临时地组合成一个团队,开展集体行动,就像台风登陆一样,带有相当大的不可预期性。
而在活动临近结束时,沈巍终于松了一口气,称此行“看来还比较顺利”。在目前的互联网上,把一群散装主播临时拼装起来,组成一个集束对外的团队,形成一个像复眼一样的多视角的传媒媒介,并没有多少先例。而沈巍的散装团队,无疑探索了这种可能性。
对于金山的沈巍团队前往的彼端——徐双喜榜书艺术中心,我们可以从徐双喜的话中得知,今天是这个艺术中心开业以来人流量最大的一天。沈巍一行,前来动用了一辆国内五十四座最大容纳量的客车,加上尾随在客车后面的自行前来的自驾车,总人流约在八十人左右,而这八十多人的主播后面,都牵连着各自的流量关注,因此,沈巍一到,虽然看似一人,却让艺术中心曝光在巨大的互联网视野之中,对于一直曲高和寡的艺术中心来说,打开了一扇首次被民众关心的烛照的窗口,让高踞艺术殿堂之上的高雅艺术,能够接地气地通过互联网传达到大众视野中。这让一直处在主流关注恩宠中的艺术中心主人徐双喜感到了另一种别样的亲和意味,所以,他表达了他会尝试通过互联网来传播书法艺术的愿望。
对于活动主办方——“上海小鲸娱”文化公司来说,这也是他们组织的第一次活动。从他们能够预先定下参与人数、上车时点名上车、明确纪律要求这一系列规范化运作手段来看,之前始终在沈巍草庐令堂主时而爆发怒不可遏的散装主播,被整理得比羊毛还要服帖,确实显示出这一家日常营运可以类比《新民晚报》视频版的传媒公司颇具组织经验,这大概与他们常年出没在上海街头,生产系列与普通市民互动视频作品而积累的与底层人员应付经验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这样,互联网一肩挑起了沈巍与彼端的文化中心,让“雅”与“俗”、“殿堂”与“草庐”、“冷”与“热”发生了如同对流一般的激烈互动,“啪啪”引发的巨响,像惊雷一样,在互联网内外炸裂开来,也足以在沈巍的传奇薄上引发新悬想,而这最终却会让人们思考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打通主流与民间的最后一公里,运用自媒体的力量,来实现高雅文化的接地气、接民气、接人气的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沈巍互联网探索的意义所在吧。
在沈巍与徐双喜交流、参观之后,安排了一个书法互动环节,由宾主双方进行现场书法展示。宾一方,让沈巍先写,沈巍推却,徐双喜作为主家一方,当仁不让,书写一幅,但接下来沈巍动笔时,沈巍婉拒不写。
有意思的是,沈巍在接下来参观张堰南社纪念馆之后,匆匆回到他的露天草庐,却开启了他的大书特书作业,那么,为什么沈巍在艺术中心里,坚拒不书呢?
其实,仔细想一想,沈巍此举,却可以洞见他的智商、情商、逆商,都非常在线。
沈巍明白,这项活动,其实真正目的,是借助沈巍的流量,来介绍艺术中心的阳春白雪,展示的是主家的囊中之宝。
因此,在这样的场合下,作为宾的一方,切不可喧宾夺主。主家早就准备好,徐双喜书写的条幅内容“金山如画”是事先安排好的,这是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种活动,让宾的一方,也来展示一下,不过是给客人的一个礼遇,意思是平等交流的意思,如果宾的一方,真的当真了,也在这里与主家旗鼓相当地对垒一下,并不见得体现出作客礼仪。
我们注意到,沈巍在与徐双喜的交流过程中,给予了徐双喜的正襟危坐的介绍,以足够的排面。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沈巍论说与有板有眼的殿堂文化相比,为什么更容易获得民众的响应。
沈巍在诉及书法艺术之时,纵横捭阖,上下贯通,打穿时空限制,提拎出书法艺术在历史长轴上的节点,这是一种高度的提炼,也显现出沈巍的一贯的对文化洞穿之后所淅沥出的通透内质。
比如,下面这一段科普介绍,可以看出沈巍的表述风格: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哪一个名人、大人物不是写毛笔字的呢?你从头到尾数下来,称得上书法家的没有几个,就拿李斯来说,秦王朝帝王将相不在少数,但被称为书法家的只有李斯了。为什么呢?就是书法达到一个境界是很难很难的。三国时期,也只有一个钟繇(音有两音yáo与yóu,沈巍读的是yóu),我相信,哪个不是用毛笔写的?根本进不了这个圈子的。”
沈巍借助他的介绍,一方面普及了书法知识,另一方面也变相地表达了对主家的致敬。令主家心里受到的快感,如同寒冬腊月里喝了一杯老酒。
沈巍带来的直播团队八十多人,本质上是以他为首的一个传播媒介,如果他在这个媒介里大展宏图,那么,不是用自家的公器为自己服务么?也占用了活动的时间。所以,沈巍自然不想在这个直播间里,挥毫留书。
这次主办方在介绍沈巍的时候,称他为民间学者,当即沈巍出声予以阻止:说他不是学者,而且学者也不分官方与民间的,他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艺术爱好者。
在这个定性之下,他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前来,自然不能在他引以为学习模板的殿堂之内,班门弄斧了。所以沈巍在婉拒之后,又重新走回了展厅,把他认可的书法作品,拍摄下来,足见他求知若渴的学习劲头。
况且,退一万步讲,主的一方当场留墨,留下的是墨宝,活动结束后,还能够被挂在艺术中心,而沈巍现场留下的字幅,该如何处理?人家艺术中心挂好,还是不挂好?
所以沈巍从出于不让主办方为难的角度,他也会自动免掉他自称为“献丑”的环节,而巧妙地予以“藏拙”。
因此,沈巍出行,自己砍掉互动环节里由他出手书写的部分,是相当得体的,体现了他参与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考量,让来者不拒的沈巍人设隐退,而拿出一副社交场合的尊重对方、谦逊自己的礼仪,可以说是以“拒”而拿分,再次呈现出他无死角地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滴水不漏的无可挑剔的完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