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日寇为了打通贯通中国南北的所谓“大陆交通线”,挽救其在东南亚的数十万部队,集中兵力开始实施“一号作战”。此时,距离日寇无条件投降已仅剩1年有余,其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遭败绩,损失惨重,已无招架之力,盟军步步紧逼,已开始对日本本土频繁实施轰炸;陆军主力也身陷中国战场泥潭,不仅正面战场攻击乏力,后方也被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根据地,广大山区和乡村已经完全脱离掌控。
长沙守军薛岳连续3次击退来犯日寇
当时的国民党当局高层,一扫抗战爆发之初的颓废状态,认为“日军兵力因抽调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在中国大陆力量薄弱”,因此自负轻敌,疏于防范。不料,日寇依然保留不小战力,“一号作战”开始后,日寇华北方面军在1天内就突破黄河防线,重创第1战区蒋鼎文、汤恩伯部,打通平汉铁路,与驻武汉第11军横山勇部会师。
随后,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坐镇武汉,指挥第11军等部进攻湖南省会长沙。早在1939年9月、1941年9月和1941年底,日寇曾集中武汉、南昌等地十余万部队,3次进犯长沙,均遭到国民党军第9战区部队迎头痛击。
3次连胜让守军上下麻痹大意
该战区负责鄂南、湖南地区,集中了30万精锐,由悍将薛岳负责指挥;薛岳久经沙场,结合长沙以北河汊纵横的地形,发明了层层阻击,诱敌深入,最后围歼的“天炉战法”,在3次长沙会战期间屡试不爽。但也正是连续3次的大胜,让薛岳乃至蒋介石都麻痹大意,认为日寇“不敢再问津长沙”。
5月26日,日寇兵分3路向第9战区在鄂南、湘北的部队大举进攻,火力之猛烈,攻势之强大都远远超过预期。薛岳猝不及防,请求抽调周边第3、4、6、7战区部队增援长沙,但蒋介石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未能第一时间批准,数日后再想调兵增援,为时已晚。
第4次来犯日寇多达36万人
实际上,此次再犯长沙,日寇实力远胜从前,由于得到华北方面军的增援,驻武汉第11军增加兵力近3个师团,加上其他方向策应的部队,总兵力多达36万人,远超过以往3次长沙会战。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蒋介石举全国之力,集中了百万大军,还有苏联志愿航空大队配合,最终未能挡住25万来犯日寇。
此番日寇出动36万人,而对手薛岳却仅有30万部队,兵力上就处于绝对优势。正因为兵力雄厚,日寇从一开始就拉住了架势:第一线部署5个师团并列于湘北、鄂南之华容、岳阳、崇阳一线,第二线部署3个师团于监利、蒲圻和崇阳一线,总兵力约15万人。
日寇改变战法,我方“天炉战法”失灵
进攻一开始,右翼日寇便渡过洞庭湖趋沅江、益阳;左翼日寇从通城兵分两路,直扑平江、渣津;中路日寇则沿粤汉路向汨罗江推进,整个战场范围东西120公里、纵深约50公里,战场之广远远超出了“天炉战法”的既定范围,国民党军兵力不足的劣势进一步凸显。
不明情况的薛岳依然按照前3次长沙战役的思路,再次祭出看家的“天炉战法”:依托湘北的汨罗江、湘江等主要河流两岸层层阻击,消耗敌军,而将主力部署于两翼,希望诱敌深入后,在长沙附近将其围歼。不料,此次日寇早有防备,不但兵分三路相互配合,还在两翼配备及纵深都配备强大的野战兵团,还组织工兵部队随时修复连接后方的道路和桥梁,确保补给线畅通,
国民党军外线部队既无力阻挡日寇主力对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等防线的突破,也无法从侧翼实施包抄迂回,最终在日寇优势兵力的打击下,只能边打边撤,退入浏阳附近山区待机。6月14日,日寇第34、第58、第68师团等部逼近长沙,城内当时仅有第4军3个师防守,兵力单薄。最后,尽管蒋介石不惜下令枪毙第4军军长张德能以严肃军纪,但依然无法阻止长沙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