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芯国际A股股价飙升至119.22元,创下历史新高,单日涨幅高达17.45%。然而在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龙虎榜数据却显示,机构席位当日净卖出额高达11.35亿元。
8月28日,A股市场整体上涨,科创板表现尤为抢眼,科创50指数涨幅扩大至3.39%。作为国内半导体制造的龙头企业,中芯国际为科创板涨幅贡献巨大。
同日,中芯国际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4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0%,净利润达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5.6%,扣非净利润增长更是高达46.4%。
然而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机构投资者却选择了大举撤离。龙虎榜数据显示,卖出中芯国际金额最大的前5名中,2家为机构专用席位,净卖出额超过11亿元。
业绩突破,半导体龙头逆势增长
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中芯国际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根据半年报数据,公司不仅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多个财务指标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营收达到4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0%;净利润为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基本每股收益为0.04美元,同比增长33.3%。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毛利润9.56亿美元,同比大增89.3%。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3.8%大幅提升至21.4%,净利率亦从6.5%改善至10.5%。
EBITDA达24.21亿美元,同比增长24.6%,EBITDA利润率54.3%,较去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公司不仅营收规模扩大,运营效率也在提升。
从全球视角看,中芯国际继续位居全球晶圆纯代工第二位置。上半年,公司新增近2万片12吋标准逻辑月产能,总体产能利用率在业界处于领先水平。
财务亮点,多项指标行业领先
中芯国际的半年报呈现出多个财务亮点,反映出公司经营质量的全面提升。
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7.6个百分点至21.4%,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销售晶圆数量增加、平均售价上升以及产品组合变动的综合效应。
从收入结构看,消费电子占比40.8%,成为最大应用领域,智能手机占比24.6%,电脑与平板16.2%。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与汽车应用占比从去年同期的7.7%提升至10.1%,反映出下游需求结构的积极变化。
按产能结构分析,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74.5%提升至77.1%,8英寸晶圆占比相应下降至22.9%,显示公司产品结构持续向先进制程优化。
从地区分布看,中国区收入占比84.2%,较去年同期的80.9%进一步提升,美国区占比12.7%,欧亚区占比3.1%。这一变化显示出中芯国际在国内市场的深耕效果显著。
产能扩张,技术实力稳步提升
中芯国际在产能建设和技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上半年,公司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总体产能利用率保持业界领先水平。
公司继续专注于差异化平台建设,在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4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等多个技术平台稳步推进。
华通证券国际的报告指出,第二季度,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至92.5%,表明市场需求依然强劲,而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产能的持续扩张。
尽管公司营收实现16.2%的同比增长,但净利润面临挑战。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3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5%,环比也下降了29.5%。毛利率也从上一季度的22.5%下滑至20.4%。
这些数据反映出中芯国际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但92.5%的产能利用率仍显示出市场对公司产品的强烈需求。
机构分歧,资金流向呈现分化
8月28日,中芯国际A股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但资金流向却呈现明显分化。龙虎榜数据显示,机构席位当日卖出中芯国际净额达11.35亿元。
具体来看,两家机构位列卖一、卖三席位,卖出11.35亿元;沪股通位列卖二席位,卖出4.62亿元;游资“中山东路”位列买二席位,买入4.12亿元;华宝证券上海东大名路营业部位列买一席位,买入4.27亿元。
这种资金流向的分化并非偶然。当日,在科技股大涨的情况下,机构资金大举卖出中芯国际等科技股。剑桥科技、天孚通信、领益智造等热门股票也遭机构抛售。
从整个市场来看,主力资金呈现净流出态势。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开盘净流出174.52亿元,尾盘主力资金净流入88.42亿元,两市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出389.74亿元。
在港股市场,中芯国际同样经历了资金波动。8月28日,中芯国际港股午后继续走强,股价突破历史新高,最高触及61.8港元,收盘报60.9港元,涨幅8.27%,成交额达127.63亿港元。
行业周期,半导体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半导体行业历来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中芯国际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行业大环境的影响。
根据TrendForce预测,2025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中,英伟达、美国超微公司等外采芯片比例将从2024年的63%降至42%,本土芯片供应商占比则有望提升至40%。
国产替代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一趋势为中芯国际等国内半导体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中芯国际在7纳米等先进制程方面的技术突破,以及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领域的战略地位,成为资金追捧的重要原因。
天风证券认为,半导体、国产算力及自主可控等领域仍将是未来的长期趋势。在中美围绕AI算力芯片的贸易政策持续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预计国内大模型开发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将逐步提高国产芯片的采购与使用规模。
相应的国产芯片供应商及其配套产业链企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半导体制造龙头,将在这一趋势中扮演关键角色。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的战略背景下,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公司管理层表示,2025年上半年,在国内外政策变化的影响下,渠道加快备货、补库存,公司也积极配合客户保证出货,这样的情况预计将持续到三季度。四季度是行业传统淡季,急单和提拉出货的情况会相对放缓。
由于公司整体产能供不应求,因此放缓的量并不会对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产生明显影响。在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公司全年的目标是超过可比同业的平均水平。
公司将继续聚焦全年业绩增长、新应用场景开发、重要项目建设、产学研深度合作等多个方面,力争在卓越运营、产品迭代、长远布局、开放创新上取得更多实效。
华通证券国际给予公司持有评级,预计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674.48亿人民币,增长16.7%,经营利润率为8.58%。25-27年对应PE倍数分别为139.94、115.12、96.97倍。
港股中芯国际(00981.HK)同样表现出色,在8月28日午后继续走强,股价突破历史新高,最高触及61.8港元。
截至当日收盘,中芯国际港股报60.9港元,涨幅8.27%,成交额达127.63亿港元。这与A股市场的中芯国际相呼应,共同描绘出中国半导体龙头企业的强劲走势。
资金可以撤离,但技术突破和产业趋势不会随之改变。中芯国际的故事,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在逆风中前行的缩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