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说,要是朱标想抢朱元璋的皇位,老朱能乐呵呵地把龙袍递过去,还得帮着系好腰带。这话听着特暖心,可要是真信了,那可就掉进“历史臆想坑”里了。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杀功臣的狠人,连蓝玉、李善长都没逃过他的刀,亲儿子真敢动歪心思,他能饶了?今天就来这对父子的真实关系,看完你就明白,朱标当太子那25年,过得可没网传的那么舒坦。
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正带着人马跟元朝浴血奋战,打到滁州,马皇后在一个叫陈迪的农户家里生了个大胖小子,就是朱标。这时候朱元璋正全力进攻应天,听说生了儿子,非常高兴。
朱元璋打小爹妈就没了,颠沛流离半辈子,突然有了儿子,那心情自然就好了,总算觉得“有家了”。
也正因为这份稀罕,朱元璋对朱标那是真上心。朱标还不到4岁,就请了浙东大儒宋濂当老师,教他念书;后来朱元璋当吴王,立马立朱标为世子;登基当皇帝后,更是把全明朝最能打的徐达、最会算的李善长、最敢冲的常遇春全派去太子府当“兼职老师”。
这阵容,说是“东亚顶配教育天团”都不为过,朱元璋的想法也简单,我打天下,我儿子得会治天下,还得是个仁厚的皇帝,别像我似的一身杀气。
可问题是,朱元璋嘴上说要培养“仁君”,手上的权力却攥得比谁都紧。洪武五年,老朱说“儿子长大了,该练练手了”,让朱标处理政务。
看似是放权,实则并没有。据《明实录》记载,朱标干的活儿大多是“祭祀太庙”“主持礼仪”这类场面活,看着隆重,其实没有实权。真正的军国大事,还得朱元璋亲自过目。
有一次朱标想发表点意见,朱元璋立马喊来李善长:“你帮太子看看,别让他弄错了。”等李善长处理完,朱元璋还得看一遍,生怕出错。
朱元璋特别喜欢把朱标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一件小事都能唠叨半天。还经常对朱标说对百姓要仁慈,别动不动就杀人,可他自己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胡惟庸案牵连上万人,蓝玉案又是一片血光。
朱标看着老爹说一套做一套,也不敢顶嘴,只能听着。这对父子真正的摩擦,在几件事上暴露出来。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朱标的老师宋濂因为孙子被牵连,朱元璋二话不说就要把宋濂拉去砍了。
朱标急了,拉着马皇后一起求情:“老师没参与谋反,饶了他吧!”朱元璋瞪着眼骂:“等你当了皇帝,再放他也不迟!”朱标被吓得出门就投了河,幸亏被人救了,这才保住宋濂一条命。虽说这事细节可能有夸张,但朱标在老爹面前的憋屈,是藏不住的。还有更惊险的,洪武七年,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去世,朱元璋让朱标领着弟弟们给孙贵妃“扶丧”。朱标不干了:“我是嫡子,亲娘马皇后还在,给庶母扶丧,不合周礼!”
老朱一听就火冒三丈,当场拔出宝剑就要砍:“让你磕个头,能把大明磕亡了?”朱标哪敢硬刚,撒腿就跑,最后还是大臣们跪着求情,朱元璋才消了气。
你看,亲儿子跟他讲规矩,他都能拔剑,还说什么“递龙袍”?真敢谋逆,估计龙袍没摸着,脑袋先没了。
其实朱标这太子当得,比谁都累。他没自己的班子,不能单独开府;手里没兵权,那些在外就藩的弟弟们都比他有军事实力。而且天天在朱元璋眼皮底下,稍微不顺眼就劈头盖脸一顿骂。
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去陕西查秦王谋反的事,顺便看看西安能不能当都城。可这趟差办完回来,第二年就病逝了,年仅38岁。
有人说他是累的,也有人说他是被老爹的高压逼出了病,不管怎么说,这“最稳太子”的背后,全是说不出的压力。
说到底,朱元璋对朱标的爱,是封建帝王的爱,既想让儿子接好班,又绝不能让儿子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他给朱标最好的教育,却不给最实的权力;他希望儿子仁厚,却用自己的狠辣给儿子做“反面教材”。
网上说“朱标谋逆朱元璋递龙袍”,说白了就是把帝王家的父子情想得太简单了。在皇权面前,别说亲儿子,就是亲爹亲妈都可能成仇人,朱元璋这种从底层杀出来的狠角色,怎么可能把龙椅当玩具?
朱标死后,朱元璋哭了好几天,最后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孙子朱允炆身上,可惜后来朱棣夺了侄子的位。
你觉得要是朱标真敢跟朱元璋抢皇位,老朱会怎么做?欢迎来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