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尤其是商飞公司推出的大飞机项目备受瞩目。C919已经成功首飞并逐步进入市场,而C929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这款宽体客机从一开始就瞄准国际高端市场,原本打算中俄合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中国独立研发的纯国产大飞机。它比C919体量更大,航程更远,载客量更多,主要就是为了满足长途国际航线的需求。
事实上,C929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提出的。早在2011年,商飞就已经开始设想一款能容纳约290名乘客的宽体机,同时还顺带研究了一款更大号的C939,计划能搭载390人。当时国内航空市场方兴未艾,对大飞机的需求十分迫切。2012年,中俄双方正式探讨联合研发,用以替代俄罗斯的伊尔-96,预算设定在70到120亿美元之间,计划生产数百架。2014年5月,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2015年则启动了初步设计。2016年6月协议正式落地,合资公司成立,中国负责机身和总装,俄罗斯负责发动机与机翼。2017年5月,合资公司在上海挂牌,命名为CR929,其中“C”代表中国,“R”代表俄罗斯。
项目起初进展顺利,2018年完成初步设计,2019年完成风洞试验。但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后俄罗斯经济受挫,项目资金被大幅削减,合作受阻。双方在知识产权转让与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中国希望技术共享,俄罗斯却不愿松口。再加上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西方制裁升级,俄罗斯在设备采购上遇到难题,拖累了整个项目。最终在2023年,中国决定独立推进,C929正式去掉“R”,在巴黎航展亮相为纯国产机型,显示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底气。
进入独立研发后,C929的进度逐渐加快。2023年11月进入详细设计阶段,2024年3月在上海的大会上,商飞营销总监确认整体方案已经确定,接下来进入零部件和系统制造。2024年4月联合攻关全面启动,供应商华瑞航空计划2027年交付首个中机身段。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上,中国空军签署框架协议,成为全球首个客户。2025年3月,总设计师表示项目正按计划推进,6月巴黎航展上,商飞与法国赛峰签署备忘录,合作刹车系统与氧气系统,同时与美国克兰航空电子公司签署协议。如今,C929国产化率已超过90%,核心部件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从规格上看,C929与C919完全不是一个级别。C919是一款窄体客机,机身长38.9米,翼展35.8米,高度11.95米,主要对标空客A320neo与波音737MAX,航程在4000至5500公里之间,适合中短程航线。而C929则是宽体双通道设计,机身长度63.755米,翼展63.86米,高度17.9米,最大起飞重量高达245吨,燃油容量103.7吨,标准航程12000公里,标准载客280人,最多可达400人。材料上采用大量复合材料和钛合金,重量更轻,油耗更低,巡航速度达到马赫0.85,发动机推力为347千牛顿,国产CJ-2000发动机正在测试中。相比之下,C929的运力和续航能力完全碾压C919。
C919主攻国内和区域市场,满足中短程需求,而C929则是干线客机中的中坚力量,专攻洲际航线,能直接对标波音787、空客A330neo与A350。业内定义的干线客机,必须具备大载客量、长航程和高效率,承担航空运输的核心任务。C929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它能支撑高密度国际线,连接亚洲与欧美的主要枢纽,大幅提升中国在全球航空市场的话语权。
中国的航空市场规模全球最大,未来20年预计需求8500架新飞机,价值上千亿美元。C919已经有超过1200架订单,交付16架,累计飞行数千小时,运送旅客数万人。C929的补位意义更大,它能填补中国宽体客机的空白,避免国际市场继续被波音和空客垄断。
展望未来,C929的计划非常明确:2025年下半年启动适航申请,2029年原型机准备就绪,2030年首飞,2032年取得型号合格证,2035年前实现商业首飞。空军中国已经成为启动客户,后续订单潜力巨大。随着国产发动机与配套系统逐步完善,中国航空工业在自主研发大飞机的道路上正逐步跨越瓶颈,从支线机ARJ21到窄体机C919,再到宽体机C929,产品谱系完整,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
C929不仅是一架飞机,它还是中国制造实力与航空工业体系化能力的象征。未来,它必将在全球市场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中国航空腾飞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