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沈阳市教育局的校服款式投票争议未平——部分款式“1小时暴涨数万票”的异常数据仍在发酵。而江西各地已经在新华书店里陈列、销售“一市一款”新款校服。一边是争议中的调整,一边是盲目的跟风,这种矛盾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市一款”鼻祖深圳的模式已显露“内部瓦解”危机,而多地仍在重蹈覆辙。
作为“一市一款”的标杆,深圳校服的困境早已不是质量问题那么简单。“就算现在所有正规深圳校服企业都停产,仓库里的货也够卖3年。”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深圳校服生产商直言,库存高企的背后,是盗版校服对市场的冲击,“家长图便宜,我们正规货卖50元都没人要,销量年年降,利润薄得像纸。”更致命的是,深圳校服近十年仅微调两次,已经成为所谓的“城市名片”,讽刺的是这个名片背后是企业的难以为继。
如今,深圳正规校服企业已陷入“生产即库存”的死循环:不生产怕失去资质,生产了又卖不出去,不少中小企业已开始缩减产能,甚至计划退出市场。“再不改款、不打破垄断,不出两年,深圳正规校服企业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上述生产商的担忧,道出了“一市一款”模式从内部瓦解的信号——当企业不堪库存与利润的双重压力,当统一款式无法适配市场需求,所谓的“标杆模式”早已难以为继。
即便如此,沈阳、赣州、佛山等城市仍在盲目照搬深圳模式,却完全忽视其背后的经济规律背离:深圳的库存危机、垄断困局,在这些城市的“一市一款”推行中正在重演。对本地企业而言,为适配统一款式,需重新调整生产线、备货原材料,可统一款式缺乏市场差异化,很容易重蹈深圳“生产即库存”的覆辙。
这种模式更在无形中折腾着家长、学生与学校。更讽刺的是,深圳“一市一款”的内部瓦解已现端倪,跟风城市却仍在走“先统一、后维稳”的老路。“一市一款”违背“供需匹配”的经济规律——它既让企业困于行政指令下的无效生产,也让家长、学生沦为被动接受者,更让学校丧失了校服承载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城市已开始反思调整:沈阳市教育局在争议后宣布核减异常票数、组织线下投票,并承诺经申请可以保留老款校服。重庆、吉林等地再次明确“学校为采购主体”,要求校服决策需多数家长同意。这些调整恰恰指向“一市一款”的破局关键——把款式设计权还给学校,把选择权还给家长,把竞争权还给市场。
当“一市一款”让企业不堪库存重负、让市场被盗版吞噬;当统一款式沦为行政惯性的工具,其瓦解是必然结果。其他城市若仍执迷于跟风,最终只会继续折腾企业、消耗家长信任、辜负学生期待。校服的本质是“穿在身上的教育”,而非“行政统一的符号”——唯有放弃“一刀切”的懒政思维,回归“学校主导、家长参与、市场竞争”的初心,才能真正跳出“争议——跟风——瓦解”的怪圈,找到可持续的收场之道。
审核:卢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