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进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下称《公报》)。《公报》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回顾“十四五”时期,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的过程中,经济大省的高质量增长成果显著,作出了较大贡献。
202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此后“经济大省挑大梁”频繁出现在官方的表述中。整体来看,“经济大省”一般指GDP常年位居全国前六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六省的经济总量、市场主体数量、吸纳就业人数均占全国40%以上。
作为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GDP总量不断创新高,2024年GDP总量为98566亿元,距离“10万亿”仅一步之遥;去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浙江“杭州六小龙”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成就吸引了全球目光;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12家。
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过去几年,作为全国经济的“压舱石”,经济大省的发展态势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推动经济大省去挑经济增长大梁,对巩固全国经济大盘、发挥其引领与支撑作用至关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未来经济大省仍需进一步挑大梁,承担带头发展的角色;其他省份则要向经济大省的发展水平进一步看齐,持续打造更优良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为“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经济大省引领“十四五”经济增长
“十四五”时期,经济大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2024年为例,在巨大的经济体量下,经济大省的增长依旧表现亮眼。前六大经济省份中,除广东外,其余五省份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山东GDP增速达5.7%,超出全国GDP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除广东外,另外五个经济大省的经济增速也再次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张立群表示,经济大省通常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等方面推进较快,这些特质使其能吸引和孵化大量优质企业在本省聚集、成长。当经济增长承压时,这些优质企业往往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推动经济大省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其次,凭借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经济大省在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时,往往能取得更明显的成效。
远东资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蕴兮表示,近年来内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大省的体量优势使其成为稳定宏观经济的关键力量。同时,经济大省还是畅通内外循环的枢纽支撑,依托规模优势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它们既是内循环中高端供给的输出口、优质需求的吸纳器,又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全球产业链联系紧密。推动经济大省挑大梁,也是畅通中国内外双循环的战略选择。
经济大省的增长不仅是优秀的“供给者”,还提供了广阔的内需市场。近几年,提振消费成为宏观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在贯彻执行促消费的宏观政策中,经济大省不遗余力,消费最终增长效果也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24年,前六大经济省份中,除广东外,其他五个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速水平。山东的表现最为亮眼:2024年,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5.0%,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4.7%,餐饮收入增长7.7%。
2025年初,山东印发《关于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全年消费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该文件提出,在商务、教育、民政、文旅、体育等领域推出一批标志性促消费主题活动,打造一批多元化消费新场景,创新一批营销优惠措施,不断满足居民消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需求。
在提振消费上,接下来经济大省还将迎来一系列宏观政策。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下阶段要加力提效实施逆周期调节,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发展预期,不断增强内生增长动能,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既有量也有质
“经济大省集中了中国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采访中,远东资信研究院研究员黄美霖列举了一系列经济大省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数据,这些数据也支撑着经济大省成为中国产业韧性的“稳定器”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黄美霖表示,“十四五”期间,经济大省在科创、数字、绿色、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先行先试,研发投入位居前列,创新主体活跃;叠加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成熟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嵌入,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带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公报》列举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位居前列。
近些年,中国经济不再简单追求高增长,而是聚焦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科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十四五”期间,中国GDP中的高新技术含量持续上升。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上涨42%,“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18%。
从现实情况来看,经济大省已走上“新质生产力促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道路。
以山东为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山东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亦达70%。但近些年,山东选择“大象转身”,发力新质生产力。如今成果已显现:近两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提高约4.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约4.5个百分点;2024年,山东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49%,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
此外,山东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从一枚螺丝钉到闻名世界的高铁列车,从化肥农药到芯片材料,都能在山东找到完整的生产链条。
潘向东表示,“十五五”时期,经济大省将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质变”动能。
“十五五”时期,经济大省要持续“挑大梁”
《公报》中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潘向东表示,2035年远景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要实现该目标,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4%以上。
具体来看,潘向东预计,“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区间为4.5%—5.3%。乐观情形下,“十五五”时期年均增长指标将设定为5%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十五五”时期,经济大省要持续发挥挑大梁的作用。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会上表示,要优化区域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动力源,长江、黄河两条绿色发展带取得新的突破;推动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等“硬联通”设施建设,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软协同”机制等举措。《建议》还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推动战略性产业、能源资源基地等布局优化。
2025年,前三大经济省份的GDP增速目标与全国一致,GDP总量位于第四至第六位的省份则均设定为5.5%。2025年初,多个经济大省在发布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挑大梁”。
例如在GDP总量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的广东,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家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
梁蕴兮表示,“十五五”期间,经济大省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火车头”,将凭借其扎实的经济财政实力、丰富的金融资源禀赋、庞大的内需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继续主导全国经济增长格局。经济大省也将朝着更高质量、更均衡、更具韧性的方向演进。
潘向东则表示,中国经济大省将继续立足其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坚实基础,依托产业体系健全、链条韧性强的突出优势,持续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借助政策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不断强化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
此外,经济大省还有望带动其他省份经济进一步增长。潘向东表示,经济大省通过产业链协同、技术溢出、市场拓展等方式,产生显著的辐射带动效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这种效应也有力促进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上一篇:当骗子用起AI 父母该如何防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