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同办公市场的激烈角逐中,飞书本怀揣着壮志豪情,试图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中闯出一片天。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它曾经的炽热梦想,暴露出诸多令人担忧的负面问题。
飞书在商业化道路上狂奔,却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用户维权风暴。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截至9月的数据,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二百余条飞书相关投诉,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了强烈的不满。
收费争议成为了用户吐槽的“重灾区”。隐性收费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陷阱,让不少用户防不胜防。今年8月,企业用户在开通“企业标准版增值服务”后,才惊愕地发现,日常依赖的“会议纪要功能”竟需额外付费,而飞书在此之前却未做任何显著提示。这种“被套路”的感觉,让用户们感到自己仿佛是被欺骗的羔羊,对飞书的信任瞬间崩塌。
退款环节更是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今年上半年,一家企业斥资8400元采购180个账号,当申请停服退款时,却遭遇了客户经理的蛮横拒绝,甚至还被要求支付10%的违约金。个人用户的维权之路同样艰难,有用户因视频会议闪退求助客服,不仅问题未得到解决,还遭遇了全额退款的拒绝,陷入了“花钱用不上服务”的尴尬境地。这些投诉并非孤立事件,它们如同多米诺骨牌,反映出飞书在“跑马圈地”式扩张过程中,对服务的严重忽视。协同办公赛道的用户粘性,本应建立在“付费后能省心用”的基础体验之上,而飞书却在这关键的一点上栽了跟头。尤其是企业客户,一旦遭遇隐性收费、退款推诿等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后续续费意愿,更可能通过行业口碑的传导,让飞书原本就不稳固的中小客户群体进一步流失,如同沙漏中的沙子,逐渐消逝。
用户端的不满只是冰山一角,飞书内部的业务调整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危机,暴露出其商业化的深层焦虑。
今年5月26日,飞书People业务从产品线剥离,产研团队回归字节集团信息系统部(CSI),仅保留交付团队。这一举措,如同一个强烈的信号,清晰地表明飞书People未来将不再一味追求商业化。一位接近飞书的业内人士透露,People业务早已陷入瓶颈:“新客户难签,老客户交付也头疼,说白了就是赚不到钱。”
飞书在战略定位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其成立之初,目标是服务母公司字节跳动。字节业务繁多且高速增长,员工数量庞大,是大公司的典型代表。然而,字节的管理逻辑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中小企业觉得飞书功能冗余,用不起;传统企业觉得模式不适配。最终,飞书只能依赖少数互联网客户,商业化闭环越收越紧,如同被绳索紧紧束缚,难以挣脱。
即便瞄准大企业市场,飞书也面临着难以突破的交付困局。大企业的定制化需求极为沉重,软件厂商若想盈利,必须严格控制交付成本,否则极易陷入亏损陷阱。飞书虽拥有顶尖交付团队,但其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形成项目投入越大,亏损反而越严重的困局,如同陷入了一个无底的漩涡,越挣扎越深。
飞书的困境,本质上是大厂做To B的典型迷思。字节出身于短视频、信息流等To C领域,习惯了靠烧钱换流量、靠规模摊成本的“闪电战”逻辑。此前对飞书商业化团队的报道显示,这种打法被直接套用到To B业务后,变成了一场“大水漫灌”的内耗。没有清晰的阶段性目标,也没有画准客户地图,只是盲目追求“攻城略地”。
2023年,飞书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突破2亿美元,看似亮眼的成绩背后,却是庞大的团队支撑。据《晚点 LatePost》报道,飞书高峰期有6000多人,缩减后也有5000多人。天眼查APP显示,钉钉团队规模约1600人,而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及腾讯文档三大业务线合计约2200人。比较下来,飞书的人效比明显低得多。有业内估算过,飞书团队的人均效能显著偏低,如同一个庞大的机器,虽然运转着,但却效率低下。
更关键的是,“大力出奇迹”的底层逻辑,和To B的本质需求完全相悖。To C拼的是流量和规模,可以靠快速迭代试错;而To B拼的是长期服务和客户价值,没有捷径可走。如今再看飞书的投诉潮和业务收缩,其实都是在为这种激进打法埋单。如果飞书始终拎不清“复制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区别,恐怕真要步平安HRX的后尘,成为又一个折戟在To B赛道的大厂SaaS,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段令人唏嘘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