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一直被外界看作欧洲空军的王牌,它在印度空军服役后更是被炒得神乎其神,说什么能压制苏30,甚至在某些宣传中被吹成了足以击落五代机的存在。
听上去很唬人,可要是真放到和中国的歼-10系列对比,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阵风在纸面数据上看着漂亮,可要真拼综合战力,未必能稳压歼-10,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把中美演习差异和训练方式一对照,问题就清晰了。
阵风的确有亮点,它采用鸭翼布局,高度融合的航电系统,多用途作战能力强,能在空战、对地、对海任务里切换自如。再加上法制“流星”远程空空导弹,让它在超视距打击上有不小优势,可这些优势在面对高强度空战训练时,能否转化为真实战场的胜算,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法国空军和印度空军在日常训练里,节奏和强度都算不上顶级,很多演练偏向于模拟有限的战术科目,更注重飞行员的安全感和战术多样性,看起来面面俱到,但遇上真正压强式的体系化作战,就容易掉链子。
反过来看中国的歼-10。它一开始是以轻型多用途战机定位的,可在不断升级中,歼-10C版本已经有了不输四代半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国产先进中远程空空导弹后,它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完全不比阵风差,更关键的是,歼-10的成长背景是被直接放在中美空军对抗的假想环境里打造的。
美国空军几十年都在用最激烈的“红旗”演习来磨练飞行员,中国在学习之后,也把空军的演训模式推向实战化,一上来就是模拟高强度体系作战环境。飞行员每天都在这种压迫式的训练里磨合,对抗强度远超常规演习。
印度在和法国联合演习时常常拿阵风和歼-10对比,说什么阵风能压制中国的轻型机,可在中美那种层次的训练里,这种对比其实意义不大。美国的F-16在对抗演练里,哪怕面对F-22也不是完全没有胜算,靠的就是体系作战和高度模拟的真实战场。中国同样是这种思路,把歼-10放到复杂的战场模拟里锻炼,飞行员不光是练单机性能,而是练协同、练多机编队、练和预警机、地面雷达、电子战力量的互联互通。到这一步,单机参数的差异就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阵风的强项在于它能在中低强度冲突里展现多面手的能力,比如对地打击、海上巡逻、护航拦截。可真要对上歼-10这样在高强度体系里打磨出来的机型,差距就出现了。歼-10的飞行员普遍有更高的出勤率和训练时长,习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也习惯在模拟强敌压制的条件下找突破口。这种差距不是靠几枚先进导弹就能弥补的。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歼-10的背后是中国整个军工体系的快速成长,它不光是一架飞机,而是带着国产航电、国产武器、国产战术思想一整套走向成熟的标志。阵风虽然性能不俗,可背后的法国军工规模和投入远不如中国,更别说歼-10只是中国战斗机体系里的中坚之一,上面还有歼-16、歼-20压阵,在这种背景下,把阵风拿出来单挑歼-10,本身就不太符合现实。
印度媒体喜欢炒作阵风,说它能单挑中国的战机,甚至还能挑战五代机。这类说法在专业圈子里听上去就像笑话。
要真懂空军训练的人都清楚,决定胜负的不是单机有多炫,而是体系有多强。美国空军这些年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不再神话某种机型,而是更看重体系优势。中国空军正是跟着这条路走的,歼-10的存在就是为了填补体系空缺,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如果真有一天阵风和歼-10在战场上遇到,那场景大概率不会是单机对单机的“公平对决”。更可能是阵风在多国联合编队里执行任务,而歼-10会在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的支持下展开协同。到了这种层面,比拼的是谁的训练更接近真实战场,谁的飞行员在混乱环境里更有经验。很显然,中国空军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积累,远超法国或印度。
总结来看,阵风被吹成“能击落五代机”,是典型的宣传效果。真要对比,中国的歼-10在体系化作战里优势更大。区别就在于演习和训练模式,中美那种高压式、贴近实战的环境,远比法国或印度那种轻松演练更能锻炼出真正的战斗力。歼-10之所以能压过阵风,根本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