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海、北京的街头,绿牌新能源车已随处可见。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50万辆,渗透率超过30%。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高速发展与美日等国的相对“冷静”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与日本并非没有发展新能源车的技术实力,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两个汽车强国在电动化道路上显得犹豫不决呢?
美国拥有特斯拉这样的电动车巨头,但整体电动车发展却面临重重障碍。美国油价相对便宜,使得燃油车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市场主流。
美国的石油利益集团势力强大,传统能源寡头不愿看到电动车过快发展冲击其既有利益。这也是为何美国电动车2022年占新车销量份额仅5.8%,2023年小幅升至7.6%的原因。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更是美国电动化的“硬伤”。目前全美有约13万个公共充电桩,车桩比高达23:1。拜登政府曾承诺2030年时全美要建成50万个公共充电桩,但按能源部估算,需要建成120万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
日本汽车巨头丰田一度被质疑在电动化上“步履蹒跚”,2023年日本市场的电动汽车销售持续停滞,今年1—6月销量约为2.7万辆,同比减少7%。
日本早期将赌注压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申请了5000多项氢能专利。然而当中美欧转向电动汽车赛道后,日本难以主导市场,陷入了“战略偏差”。
日本严重的就业压力也是制约因素。丰田章男多次警告,若激进推进电动化,到2030年汽车行业可能失去550万个就业岗位。对于汽车产业为支柱的日本,这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美国推行歧视性产业政策,《通胀削减法案》要求只有满足“美国含量”的电动车才能获得补贴,将中国产品排除在外。这种做法表面是保护本土产业,实则拖累了全球电动化进程。
日本则采取跟随战略,一方面在混合动力技术上保持优势,另一方面观望全球技术路线发展。一些日本车企已开始增加对中国零部件的采购,以应对电动化趋势。
有分析认为,美日正试图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全固态电池看作未来发展的“王牌”,丰田拥有1000多项相关专利。
美国电动汽车发展遭遇“死结”,政策与生产成本、配套基础设施等因素相互缠绕。拜登政府允许汽车制造商以混合动力车等技术途径替代纯电动,反映了现实压力。
日本则继续发力混合动力技术,作为过渡方案。本田计划到2030年实现220万辆混动车的销量,这表明日本车企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电动化路径。
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政策支持,更因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2023年比亚迪销量超300万辆,出口增长334.2%,显示出全产业链的竞争力。
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将超越技术本身,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国和日本可能在等待更成熟的技术路线,或者寻找适合自己的电动化节奏。
汽车产业的未来竞赛将不仅限于动力系统的变革,更关乎人工智能、芯片等上下游技术的全面升级。这场竞赛中,不同的国家选择正映照出各自的发展战略与国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