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对贾政的“偏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并非简单的喜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这种“偏心”主要体现在情感上的亲近、认可和信任,而非物质上的偏袒。
以下是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的分析:
贾母和贾政在精神层面是高度共鸣的,这是他们关系亲近的根本。
贾母的本质:她并非一个只会享乐的老封君。年轻时她是史侯家的小姐,见多识广,有极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从她对音乐、戏曲、陈设、美食的点评可以看出)。她喜欢热闹、有趣、有才华的年轻人。
贾政的本质:虽然被刻画成一个“迂腐”的严父形象,但贾政是荣国府中唯一一个真正有读书人气质、关心家族长远命运、试图维持“诗礼簪缨之族”体面的男子。他好读书,喜与文人清客交谈,虽然才学未必很高,但他的价值观取向(重文化、重教育、重仕途)与贾母是一致的。
对比贾赦:贾赦(贾政的哥哥)则完全相反。他贪财好色(强娶鸳鸯是其卑劣的顶峰)、昏聩无能(想把女儿迎春卖给孙绍祖还债)、对母亲毫无真心只有算计。他的价值观是纯粹的物质和欲望导向,与贾母的精神世界格格不入。
因此,贾母和贾政是“同道中人”,而与贾赦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种精神上的契合,远比血缘关系更能决定情感的亲疏。
实际的管家权:虽然贾赦是长子,按礼法应承袭爵位并主持家族事务。但书中明确写道,荣国府的当家人是贾政和王夫人(王夫人背后又有王熙凤具体执行)。贾母是和贾政一家住在一起的,住在象征家族核心的荣禧堂。而贾赦则另居一院。这种安排本身就说明了贾母的信任和偏爱。她信任贾政和王夫人(及其背后的王家)的管理能力,而不放心让贾赦和邢夫人来操持这个家。
家族的希望:贾政的儿子贾珠虽早夭,但曾是个好学的苗子;孙子贾兰也勤奋好学;更重要的是,贾政的女儿元春入宫成了贤德妃,给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这一切都巩固了贾政一房在家族中的核心地位,也让贾母看到了家族未来的希望。反观贾赦一房,儿子贾琏不读书,只管俗务;女儿迎春懦弱,另一个儿子贾琮更是影影绰绰不成器。贾母的“偏心”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她必须依靠更有能力、更有希望的一支来维持家族的运转。
贾赦的所作所为,一次次地验证了贾母“偏心”的正确性,并将母亲越推越远。
道德污点:他为了几把扇子,就能勾结贾雨村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此事连贾琏都看不过去,可见其恶劣。
触犯逆鳞:他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企图强娶贾母的左右手、最信任的丫鬟鸳鸯。这不仅是好色,更是直接挑战贾母的权威和底线,等于要掏空贾母的生活和情感依赖。这件事彻底暴露了他的贪婪和愚蠢,让贾母对他失望透顶,甚至当面说出“弄开他,好来弄我”这样的重话。
缺乏尊重:中秋家宴上,他讲的笑话暗讽贾母“偏心”,情商极低,让场面十分尴尬。这都表明他对母亲缺乏真正的关心和尊重,只有抱怨和算计。
值得注意的是,贾母的“偏心”主要体现在情感亲近和信任托付上,但在礼法和表面待遇上,她始终努力维持着平衡。
她依然承认贾赦长子的地位,家宴座次、年节礼数都不会缺了他的。
她批评贾政管教宝玉太严,说明她的爱孙之心超越了对于贾政“严父”模式的全盘认可。
她对贾赦一房的子女(迎春、贾琏)也有关怀(尽管比不上对宝玉、黛玉的疼爱)。
总结来说,贾母对贾政的“偏心”是:
精神共鸣的必然结果:两人在文化修养和价值观上高度契合。
现实利益的理性选择:贾政一房更有能力、更有希望,是家族的实际支柱和未来所在。
长子贾赦反向衬托:贾赦的自私、昏聩和道德败坏,不断证明他不值得托付和信任。
一种有分寸的偏爱:主要在情感和信任层面,并未完全破坏封建家族的礼法框架。
因此,这并非一种盲目的溺爱,而是一位历经世故的大家族老祖母,基于情感、理性和家族利益所做出的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