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忠顺亲王不是不生气,而是他不能、也不敢直接对北静王生气。 他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了更容易拿捏的贾宝玉和蒋玉菡身上。
这背后的原因涉及到复杂的权力格局、身份差异和官场潜规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北静王水溶: 他是当今皇帝的宗室亲王,身份尊贵无比,是“铁帽子王”一般的世袭罔替贵族,属于皇权核心圈层的人物。他地位超然,在朝中威望极高,是“四王八公”这一勋贵集团的精神领袖之一。
忠顺亲王: 虽然也是亲王,但从其封号“忠顺”和书中描写来看,他更像是皇帝的心腹近臣,可能掌握实权(如负责宫廷娱乐、甚至情报之类的事务),但在宗法地位和传统威望上,很可能不及北静王这种老牌宗室。书中他从不出面,只派长史官去贾府要人,气势上也矮了一截。
结论: 忠顺亲王与北静王虽然同属亲王,但政治派系和根基可能不同。为了一个戏子,去公开指责、得罪另一位地位崇高的亲王,这在政治上是非常愚蠢和不划算的。这不再是简单的争风吃醋,而是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正面冲突,忠顺王不会这么做。
在当时的权贵阶层中,像蒋玉菡这样的优伶戏子,被视为“玩物”和“私有财产”。他们之间互相赠送戏子、歌姬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甚至是一种人情和风雅的体现。
对于忠顺王来说,蒋玉菡的“价值”在于其艺术才华和作为“收藏品”的稀有性。他的愤怒源于“所有物”的背叛和丢失,伤及的是他的面子。
但如果这件“玩物”是被另一位地位相当甚至更高的人(如北静王)正当地“接收”了(无论是蒋玉菡投靠还是北静王索要),这就进入了另一套游戏规则。忠顺王很难因此去向北静王追责,因为这会被圈内人视为“玩不起”、“小题大做”,反而更丢面子。
结论: 在他们的世界里,为一个戏子与同等级的王公公开翻脸,是有失身份的行为。这不符合他们那个阶层的“潜规则”。
忠顺亲王很可能无法确定,或者不愿意去确认汗巾子是否是北静王“主动”赠送的。
可能性一: 他相信了贾宝玉的谎话,认为是蒋玉菡偷跑出来,偶然遇见了贾宝玉,两人私相授受。那么,罪魁祸首就是“勾引”蒋玉菡逃跑的贾宝玉和蒋玉菡本人。
可能性二: 他心知肚明背后有北静王的影子,但他没有确凿证据,也不能去质问北静王。于是,他选择追究直接责任人——贾宝玉和蒋玉菡。贾家当时已经渐失圣心,势力远不如前,是更好的“出气筒”。
结论: 忠顺亲王的行为是典型的“柿子挑软的捏”。他无法撼动北静王,但整治一个过气国公府的公子哥和一个身份卑贱的戏子,则是轻而易举,既能挽回颜面,又不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
所以,忠顺亲王不对北静王生气,并非因为他大度,而是基于冷酷的现实考量。
政治算计: 北静王地位尊崇,为小事与之冲突得不偿失,政治风险太高。
身份体面: 公开为一个戏子与另一位亲王争执,是自降身份、不顾体面的行为。
转移目标: 将怒火倾泻在地位更低的贾府和蒋玉菡身上,是更安全、更有效的泄愤和立威方式。
因此,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红楼梦》背后的权力逻辑:真正的权贵阶层(北静王)可以安然无恙,而没落的贵族(贾宝玉)和底层的小人物(蒋玉菡)却要为他们之间的博弈付出惨痛的代价。 忠顺亲王的长史官在贾府那番咄咄逼人的问罪,恰恰反衬出他对北静王的忌惮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