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 冯方)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联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继2024年三次降息后,时隔9个月再次降息。
受访专家指出,美联储此次降息符合市场预期,就业已取代通胀成为当前政策的首要关注点。展望未来,美联储降息路径的不确定性较高,但总体来看或仍将采用“温和、渐进式”的降息节奏。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将推动全球流动性条件边际改善,不过影响力度受制于降息节奏与其他主要央行政策的相对变化。
美联储时隔9个月降息
美联储此次降息距离上次已时隔9个月。2024年9月至12月,美联储在三次议息会议上连续降息共计100个基点,此后又在市场期待中连续多次“按兵不动”。在当地时间9月17日重启降息前,市场对50个基点的降息幅度也有所预期,不过最终并未兑现。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短期内,通胀风险偏向上行,就业风险偏向下行——这是一个棘手的局面。当我们的目标像这样产生冲突时,我们的框架要求我们在双重使命的两个方面之间取得平衡。由于就业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增加,风险平衡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中,也可窥见美联储此次降息时面临的复杂形势。一方面,美国白宫频频干扰美联储货币政策,美联储独立性受到较大挑战。另一方面,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业部门就业数据显示,美国8月份失业率升至4.3%,创近4年来新高;8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万,较7月份修正后的7.9万大幅下降,并远低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美国8月CPI同比上涨2.9%,8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1%。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美联储此次降息的核心触发因素是近期就业数据的恶化速度、幅度和潜在风险远超通胀的温和反弹,美联储需要采取“预防性降息”来应对可能加速恶化的就业形势。美联储此次降息标志着其货币政策周期的正式转向,这一决策背后同时反映了美国就业市场下行风险的压力,以及美联储对政治干预与通胀风险的权衡。会议释放的信号清晰表明,就业已取代通胀成为当前政策的首要关注点。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采访中指出:“美联储此次降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当前美国经济呈现‘就业放缓、通胀温和’的特征,美联储在双重目标中更关注就业下行风险。通胀虽处高位但未持续攀升,经济前景不确定性高,促使美联储采取风险管理式降息。”
如何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对于当天的降息决议,美股盘中反应较为剧烈,但在尾盘恢复平稳。美元指数先跌后涨,美债收益率窄幅波动,黄金价格冲高回落。
当地时间9月17日,美股三大指数早盘运行平稳,纳指和标普500指数长时间在平盘线下方运行。降息决议及发布会前后,美股盘中波动加大,尾盘恢复平稳,三大指数涨跌互现,道指小幅收涨,纳指、标普500指数小幅收跌。
美债收益率方面,鲍威尔“没有必要快速调整利率”等谨慎言论打消市场对大幅降息的希望,当地时间17日,美债收益率集体收涨。此外,美元指数当日在下跌后回涨,国际金价则冲高回落,运行于3700美元/盎司关口下方。
田利辉指出,美联储降息后,美元、美债、美股、黄金等资产表现整体较为温和。长期来看,美联储降息将推动全球流动性释放,形成“黄金、成长股、新兴市场资产”三重受益格局。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在历次降息周期中均实现正收益,成长股因融资成本下降而估值提升,新兴市场资产则受益于美元走弱和资本回流。
“对全球金融市场而言,美联储重启降息周期将推动全球流动性条件边际改善,但影响力度受制于降息节奏与其他主要央行政策的相对变化。”白雪表示,从历史经验看,美联储降息通常会缓解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压力,支撑风险资产价格。但本次周期的特殊性在于,欧、日央行可能因通胀压力维持相对紧缩立场,这种政策分化可能限制美元贬值幅度,从而减弱对新兴市场的提振效果。对人民币资产而言,中美利差收窄将缓解贬值压力。伴随美联储降息以及美国经济降温,美元指数还将承受一定下行压力,这将为人民币带来被动升值动能。
展望未来,白雪认为,预防式降息基调下,预计年内美联储还将降息两次,但消费韧性及通胀压力下,长期降息节奏将仍旧偏缓,是否能够开启连续降息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此外,本次会议利率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内部政策分歧巨大,意味着未来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较高,但总体来看美联储仍将采用“温和、渐进式”的降息节奏。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较好回应了市场关切,但也保持了克制。此前市场期待的降息50个基点并未出现,决策者对于下一步降息存在较大分歧。往前看,由于就业数据过于疲软,预计联储或将于10月再次降息,但在这之后,通胀升温将使降息门槛越来越高,货币宽松空间也将受限。当前美国经济的症结并非需求不足,而是成本上升。过度的货币宽松非但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反而可能加剧通胀,使经济陷入“类滞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