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帝王的宠妃多半是倾国倾城的美女,杨玉环、赵飞燕无不是容貌出众的典范。可是在明朝,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却打破了这一惯例。她不仅年长皇帝17岁,而且史书明确记载“貌雄声巨,类男子”。
这样一个与传统美人形象相去甚远的女子,为何能独霸后宫20余载,甚至让皇帝为之生死相随?
万贞儿出身并不显赫。她原籍山东青州诸城,父亲只是地方衙门的小吏,因触犯律法而被发配,家族财产和人口也一并被抄没。年仅四岁的万贞儿,便因父亲获罪而被充入宫中,自此开始了漫长的宫女生涯。
在皇宫这个森严的世界,数以千计的宫女被分散到不同宫殿做差。大多数人默默无闻,终其一生都无法被人记住。但万贞儿因口齿伶俐,处事灵巧,被分派到宣德皇帝宠妃孙氏身边。孙氏后来被立为皇后,万贞儿也因机缘成为她的贴身侍女,逐渐受到信任。
宣德年间,胡皇后被废,孙氏登上皇后之位。等到宣宗驾崩,孙皇后成为皇太后,继续掌管宫中事务。那时的万贞儿已年近二十,身份仍是宫女,却因跟随多年,深得太后器重。
正是在这个阶段,她遇上了年幼的朱见深。朱见深三岁时被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十九岁的万贞儿被安排在东宫,成为照料太子的侍女。
朱见深的童年可谓多舛。他的父亲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大明一度陷入危局。权力更替间,幼小的朱见深也几经沉浮,太子之位时常不稳,还曾被逐出东宫。那些年,他常年居住在冷僻宫苑,寂寞无依。
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万贞儿日夜陪伴。她不仅料理他的衣食起居,更在精神上给予抚慰。朱见深童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太监和宫女大多避而远之,只有万贞儿始终守在身边。
在心理学的角度,三到六岁是儿童情感依附形成的关键期。长期的孤立与惶恐,使朱见深将万贞儿视为唯一的依靠。她既像母亲,又像姐姐,更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感情寄托。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依恋演变为超越常理的深情。
当朱见深18岁登基,成为明宪宗时,他不顾满朝反对,立35岁的万贞儿为贵妃。从此,后宫真正的主人,不是名义上的皇后,而是这位出身卑微的贵妃。
根据祖制,新帝登基百日便要册立皇后。明宪宗按先帝遗诏立吴氏为皇后。吴皇后年轻美丽,身份端正,却始终得不到丈夫的青睐。万贵妃仗着宠爱,屡屡在宫中挑衅。终于有一次,吴皇后盛怒之下命人杖责万贵妃。
这件事触动了朱见深的逆鳞。他愤而要求废后改立万贞儿。然而,万贞儿出身寒微,年长帝王,实在难以服众。钱太后和周太后强烈反对,指出吴皇后无大过失,不应仓促废黜。朱见深只得妥协,改立王氏为新皇后。
王皇后性格宽厚,不与万贵妃争锋。在这样的姿态下,后宫彻底沦为万贵妃的天下。即使皇后仍在,朱见深也几乎不曾临幸,宠爱一切都集中在万贞儿身上。
明成化二年,万贵妃37岁,意外怀孕并产下一子。明宪宗喜极而泣,册立她为皇贵妃,举朝同庆。然而,不幸很快降临,皇子尚未取名便夭折。此后,万贵妃再未能孕育。失去子嗣的可能,使她对后宫中怀孕的妃嫔心生敌意。
史料记载,万贵妃极力阻止皇帝临幸其他嫔妃。甚至有传闻,她指使宫人用堕胎药暗害怀孕的妃子。这些阴影笼罩着整个后宫。
成化五年,贤妃柏氏生下皇子朱祐极。皇帝大喜,将幼子托付万贵妃抚养。不久,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然而三个月后,朱祐极暴病身亡,贤妃也随之去世。种种巧合令宫中众人心知肚明,却无人敢言。
在万贵妃的威势之下,不少嫔妃暗中保护子嗣。纪淑妃冒险生下朱佑樘,暗中养于安乐堂。万贵妃多次试图加害,幸得周太后庇护,朱佑樘才得以存活。
后来,纪淑妃暴病而亡,朝臣上奏请查死因,宪宗却顾忌真相触及万贵妃,敷衍了事。四个月后,朱佑樘被立为太子,并由周太后亲自抚养,这才平安长大。
随着时间推移,万贵妃的权势与日俱增。她不仅主宰后宫,更深刻影响了明宪宗的政务。大臣们多有怨言,却无从撼动。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感叹:“自古妃嫔承恩最晚,而最久者,未有如此。”
成化二十三年,58岁的万贵妃体态臃肿,脾气暴躁。一次因宫女失误,她盛怒之下鞭打对方,情急之余气绝身亡。噩耗传出,明宪宗悲痛欲绝,自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
宪宗为她停朝七日,厚葬以皇后之礼,赐谥号“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按制,皇贵妃多以二字谥号,而她独得六字,殊为罕见。墓碑上还镌刻“卍”字,象征永恒与守护,足见宪宗情之深。
失去万贵妃的明宪宗,意志消沉,不久积郁而亡,年仅四十岁。至此,一段旷世姐弟恋画上了句号。
万贞儿与朱见深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复杂的印记。她的宠爱与权势,影响了明朝后宫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皇位继承。究其根本,正是幼年困境中形成的依恋,使宪宗终其一生无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