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元初,贵州中部,彝族部落罗施鬼国“既降复叛”,声势浩大,震动元廷。元世祖急“诏云南、湖广、四川合兵三万人讨之。”奉诏安抚西南的李德辉刚至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突闻元兵大军压境。为拯救无辜百姓,李德辉一面派心腹飞驰至驿站阻止三路大军入黔,一面遣亲信持亲笔信急赴鬼国劝降。
鬼国酋长阿察久仰李德辉贤名,看完劝降信急切询问使者:“写信人便是拯救合州万众的李公吗?”得到肯定回答后,酋长仰天长笑:“李公之言,我坚信不疑!”次日,酋长随使者至播州面见李德辉,受到热情接待。酋长被感动得热泪交流:“我国有百万人口,如果不是李公您亲自招抚,我宁可战死也绝不归降。此次归顺,再无二心!”
李德辉将其言行如实上报朝廷,元廷“乃改鬼国为顺元路,以其酋为宣抚使。”李德辉不战而屈人之兵,被权贵嫉妒得红眼病发作,诬告李德辉曾收受鬼国千匹良马贿赂。元世祖冷笑:“朕对李德辉足够了解!此人即便是一只羊都不可能收受,岂能受贿千匹良马!”
李德辉如何拯救合州?又为何深受元世祖信任?
(一)崭露头角
通州潞县府吏老李临终前,紧握五岁的儿子李德辉双手交代后事:“古人云,人在公门好修行。我在县衙为吏数十年,从不收受贿赂,处理案件公平合理,力所能及帮助无辜百姓。我坚信善行定会感动上天,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光大我李家门庭!”
失去父亲的微薄收入,又遇到灾年,李德辉一家“储粟才五升”,只能靠母亲舂稗子吃野菜艰难度日。李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虽“嗜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且不忍让母亲过分操劳,无奈忍痛辍学,谋到监酒(监督造酒的官吏)差事。
监酒职位“禄食充足”,李德辉每次领取俸禄后,先将大部孝敬母亲,其余购买各类书籍,“夜诵不休。”不久,胸怀大志的李德辉被酒糟味熏得心烦意乱,断然辞职归家。他向母亲吐露心声:“胸怀大志者岂能安居此职?人生天地之间,寿命几何,岂可如同腐草木般默默无闻?父亲期望我光大门庭,我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上可辅助君王下能造福万民的好官!”得到母亲支持后,李德辉夜以继日刻苦学习,四处“求先生长者讲学”,逐渐成为当地后起之秀。
在友人力荐下,李德辉被太子忽必烈召入王府,负责全权管理封地的财物赋税并负责军粮供给。当时,蒙古军数万“宿兵利州,扼四川衿喉”,所需粮食全部仰仗李德辉调度供给。李德辉以钱币和盐券支付运费,招募百姓先把军粮送到绵竹,再从水陆运抵兴元(今陕西汉中)等地。在他精心运筹运下,不到一年时间,蒙古军“军储充羡”,为日后夺取蜀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勤政为民
忽必烈即位称帝后,李德辉被任命为燕京宣抚使。李德辉广布眼线,秘密侦查,将横行燕京一代“造伪钞,结死党杀人”的多个犯罪团伙“悉捕诛之,令行禁止”;转任山西宣慰使之后,他命令“权势之家”,释放所有被迫成为奴隶的平民,使近千名奴隶恢复自由。
忽必烈因“太原难治”,特意点名李德辉出任太原路总管。李德辉“至郡,崇学校,表孝节,劝耕桑,立社仓。”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他都千方百计克服万难去做,受到太原路吏民交口称赞。
李德辉治理地方政绩显著,审理案件同样断案如神。在升任右三部(兵、刑、工) 尚书期间,有人状告侄子在争夺家产期间被杀,李德辉详细询问研判,一语惊人:“此叔杀之无疑!”凶手落网后,“权贵人为请者甚众。”李德辉顶住重重压力,将此案办成铁案。
百姓魏氏偶然从床下发现一个扎满小针的木偶,气急败坏到官府告发其妻为独霸家产,欲以旁门左道之术暗害自己。此案多次审理,供词证词一目了然。李德辉却从细节处看出破绽,断定其妻蒙冤。经过暗访发现魏氏因家境殷实,还有个千娇百媚的爱妾。李德辉怀疑木偶是小妾为陷害正房而特意制作,“召妾鞫之。”小妾招供,与李德辉判断一致。李德辉“遂杖其夫”,将小妾定为死罪。
李德辉被任命为安西王国相,视察泾河沿岸牧地,敏锐发现可开垦出数千顷良田,于是大刀阔斧建房屋、疏沟渠,迁移两千户贫民至此,无偿提供耕牛、种子、各类农具,让他们“屯田其中。”这招借鸡生蛋,既开垦出良田,又解决了贫民生计,更使王府每年得到数以万计的粮食和草料收入。
(三)安抚四川
大蒙古国大汗蒙哥即位后,东降高丽国,南灭大理国,铁骑远征西亚,所向披靡,却在亲率主力进攻合州(今重庆合川区)时,在钓鱼城下受到宋军顽强阻击,折戟沉沙,一命呜呼。二十年后,南宋在崖山海战中宣告灭亡,但蜀地守军依然死守四川各地抗击元军。
当时,“朝廷各置行枢密院于东、西川”,东西两府合兵万人围困重庆。李德辉奉诏安抚蜀地,协调东西两府关系。他严肃批评将领们公然无视朝廷赦免无辜百姓的赦令,滥杀无辜,导致“军政不一。”在他的统筹协调下,元军齐心协力最终攻破重庆外围。
李德辉展开心理战配合正面战场,有针对性地释放部分战俘,请他们转告重庆知府张珏:“大元‘天子威德远著’,宋室已亡,皇帝与皇后及太后均已北上燕京。我朝气量宏大,既往不咎,若早归顺,必授将相。”他同时给张珏写亲笔信,语重心长劝降。
张珏誓死固守重庆,将合州钓鱼城防务交给副将王立。张珏坚守重庆两个月,多次言辞拒绝元军劝降,城破时杀出重围,最终“解弓弦自经厕中。”元军攻取重庆,马不停蹄直扑合州。
王立遣侦察分队潜入成都刺探军情,小分队全体被俘后,李德辉“释不杀”,再次书写情真意切的劝降信,请小队送交王立。元军将领们对合州志在必得,个个摩拳擦掌高喊为先帝报仇口号,实则企图入城后大肆烧杀抢掠饱中私囊。他们出于私欲,将李德辉视为下山摘桃子的人,百般阻拦干扰他的劝降计划。李德辉排除重重阻力,将劝降信送到王立手中。
王立阅信后进退两难:城外大兵压境,四川全境已被元军攻占,钓鱼城已成孤城;城内因连遭大旱粮草匮乏,百姓已达“易子相食”地步,军民无力再战。最关键问题是,蒙哥汗曾留遗言“若克此城,当尽屠之!”抵抗无疑是以卵击石,归降又恐惨遭屠城。王立经过痛苦抉择,决定为全城十万军民铤而走险,提出“不伤城中一人”的归降条件,派亲信“怀蜡书,间至成都降。”
李德辉立即向元廷请示,建议元世祖同意王立的归降条件。元世祖说服诸大臣, 回复同意王立条件。李德辉为表诚意,仅带数百精兵前往合川受降。他“即舸济江”至钓鱼城下,“呼(王)立出降。”王立开城归降后,李德辉进城安抚百姓,罢免原官员。王立归降有功,被授节度使。合州十万军民从王立至百姓,将李德辉视为保护神,家家户户供奉他的画像。
李德辉“六十三岁而卒”,噩耗传出,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部落“哭之哀如私亲”,千百人给他立牌位祭奠。升任合州安抚使的王立如丧考妣,身穿重孝“率吏民拜哭,声震山谷。”播州安抚使何彦奏请朝廷恩准,为李德辉在当地“立庙祀之。”
从默默无闻的监酒小吏,到威震西南的封疆大吏,李德辉的华丽变身,生动阐释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深刻含义。任何时代,只要个人梦想追求与国家民族一致,便必定能在更宽广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