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常听到一种反差挺大的说法:3000块钱招不到一个愿意上门的农民工,却能轻松招到随叫随到的大学生。
身边人翻新老房时,跟瓦工师傅聊起收入,对方说旺季接活排半个月,算上材料提成一个月稳拿三万多;可转头看刚毕业的年轻人,985本科出身,在二线城市做新媒体运营,扣完社保月薪刚过六千,还得天天熬夜赶项目。
这种“体力劳动者收入反超小白领”的现象,近几年越来越明显,但要说透这背后的原因,可不光是“读书没用”那么简单,里头藏着时代周期和市场供需拧成的新局。
岗位价值
很多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这种反差,大概率是从家政阿姨的工资单开始的。
现在一二线城市里,能做早教、会科学收纳的高端育儿嫂,月薪普遍在8000到1.2万之间;就算是普通住家阿姨,只负责做饭打扫,月薪也能到6000上下。
反观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想找一份月薪5000以上、不用频繁加班的工作,往往要投几十份简历,面试好几轮才能敲定。
更扎眼的是有技术的蓝领群体:木工师傅做一套定制家具,手工费就能赚大几千。上门疏通下水道的师傅,赶上晚上或周末的紧急单,一小时收费能到150块,比不少小白领的时薪还高。数据更直观。
过去10年,中国体力劳动者(也就是常说的蓝领)的收入涨幅达到225%,这个数字是白领收入涨幅的7倍。
不少人会疑惑:大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怎么到头来还不如没学历的工人赚得多?
其实市场从来不管“付出了多少时间读书”,只认两个核心:岗位是否稀缺,能否创造即时价值。接触过装修公司负责人的都知道,现在找个靠谱的瓦工比招设计师还难。
应届生设计师顶多培养几个月就能上手,但瓦工得练三五年才能把砖贴得平整不空鼓,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吃这份苦,企业自然得用高薪抢人。
反观小白领岗位,像行政、基础运营、普通文案,门槛相对低,每年几百万大学生涌进来,供需关系一失衡,工资自然涨不上去。
这种反差不是“读书没用”,而是市场对“即时技能”和“长期潜力”的短期权衡——蓝领的技能能立刻转化为具体的项目成果,比如贴好一面墙、修好一根管道。
而小白领的潜力需要时间兑现,比如熟悉业务、积累资源,企业自然更愿意为“能立刻见效的价值”多付费。
底层逻辑
要理解现在的收入格局,得回头看看过去几十年的“白领黄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是中国大学生和白领的“黄金30年”,不是那代人比现在更努力,而是他们恰好踩中了三大时代红利,相当于手里攥着“改命的入场券”。
第一个是“制度红利”。1978年恢复高考后,直到90年代中期,大学生都是实打实的“稀缺资源”。
198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才28万,可当时国家急需年轻干部和技术人才,所以大学生毕业基本包分配,进体制、进国企都是“铁饭碗”。
上一辈里,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被分到国营工厂做技术员,不用自己找工作,还能享受分房福利,这种待遇现在的年轻人想都不敢想。
第二个是“外贸红利”。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民营外贸企业、外资工厂遍地开花,老板们大多是“草莽出身”,懂技术但缺文化,最急需的就是会英语、能操作办公软件的大学生。
那时候别说本科,大专生都被抢着要,早年有位做外贸的老板回忆,2005年招大专生,当场拍板“月薪3000包吃住,明天就来上班”,要知道当时深圳的平均工资才2000出头,这种“求贤若渴”的程度,现在很难见到。
第三个是“行业红利”。2008年后,房地产和互联网双双爆发,学土木的进房企就能拿高薪,学计算机的进互联网公司就能赶上涨薪潮。
不少农村出身的大学生,靠这两个行业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也让“高考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那时候的蓝领,处境完全是另一番景象。90年代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有膀子力气就能找活干”,老板根本不愁招人。
早年进城务工的老乡说,2000年在工地打工,一天工资才50块,还经常被拖欠;要是敢提涨薪,老板一句话就噎回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种局面的反转,绕不开一个关键的经济现象——“刘易斯拐点”。简单说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从“供过于求”变成“供不应求”时,蓝领的工资就会开始大幅上涨。
2010年前后,中国就慢慢进入了这个拐点: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少,愿意干体力活的年轻人更少,可制造业、服务业对蓝领的需求还在增加。
现在技能岗位的“求人倍率”早超过1.5了——说白了就是150个岗位,只有100个人来应聘,企业不往上加钱,根本招不到靠谱的人。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供给却在“爆炸式增长”:2019年大学毕业生834万,2024年已经到了1180万,未来15年还会持续增加。以前“大学生”是稀缺标签。
现在“本科生”遍地都是,企业自然有底气压低薪资——这不是大学生变“差”了,而是供需关系彻底反转了,就像早年蓝领“供过于求”时,工资也上不去一样。
学历的价值从来不在“短期工资”
看到蓝领收入高,不少人会琢磨:“那还费劲读大学干嘛?直接去技校当蓝领不就好了?”其实这种想法有点“短视”,跳出“月薪对比”看长期,就能明白学历的真正价值。
首先全球范围内,“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依然是主流规律。看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就知道,本科毕业生的中位年薪比高中学历高50%以上,硕士比本科再高30%。
再看德国,虽说蓝领收入不低,但2023年的统计里,硕士学历的平均月薪比本科高5000欧元,根本不是“学历无用”的情况。
就算在国内,现在高技能蓝领也越来越需要学历——比如工业机器人运维、新能源汽车维修,这些岗位看似是“蓝领”,但要求至少大专学历,还得懂编程和机械原理,没读过大学根本做不了,学历早成了“高技能”的门槛。
其次,蓝领的“高薪”也可能面临“内卷”。现在瓦工、木工收入高,是因为年轻人不愿意干,可要是未来大量人看到“高薪”就涌入这个行业,供需关系又会反转。就像10年前的“土木专业”,当时是妥妥的“香饽饽”。
现在因为房地产降温,不少土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年前的“外贸专业”,现在也因为竞争激烈,新手月薪只有3000多。市场永远在变,短期的高薪不代表长期稳定,而学历能给人“转型的底气”。
比如学计算机的毕业生,就算现在做基础运维月薪低,未来可以转做开发、产品,职业天花板比单一技能的蓝领高得多;可要是只学了贴砖、疏通管道这类技能,一旦行业衰退,想转型都没方向。
最后,得重新理解“读书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能靠高考改命,不是因为读书本身有多“神奇”,而是他们借高考拿到了“时代红利的入场券”。
现在的大学生看似“薪资不高”,但学历依然是“抗风险的盾牌”,经济下行时,最先被裁员的往往是低技能岗位,而有学历、有学习能力的人,更容易找到新机会。
身边有位新媒体从业者,去年公司裁员后,靠大学时学的英语转做跨境电商运营,薪资反而涨了,要是没有学历和学习能力,她可能只能去做低薪的服务岗,很难有转型的空间。
结语
说到底,现在的收入反差,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时代从“学历稀缺期”进入了“技能稀缺期”。对年轻人来说,与其纠结“选白领还是蓝领”,不如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如果喜欢动手、愿意吃体力苦,学一门高技能蓝领也很好;如果想有更宽的职业路径、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读书上大学依然是靠谱的选择。
毕竟,时代的周期会变,市场的供需会变,但“有价值的人”永远不会被淘汰——而学历,就是帮人成为“有价值的人”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