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意识到,第一批85后,已经年过40了。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到了这个年代,无论男女都一样。年过40,褪去了青春年代的所有幻想后,落在背上的就是沉甸甸的责任。
但其实,家人最希望的不是大富大贵,其实还是你的身体健康。
健康,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何况承担责任的先决条件,就是身体健康。否则不仅没办法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反而会成为依靠别人的人。
那些焦虑的“新中年”们
2021年,刘冰36岁。那一年在他记忆里,像一道分水岭。
那一年,“降本增效”不再只是互联网行业的口号,而是蔓延至各行各业。叠加刚过35岁的年龄焦虑,他回忆起来,“坏日子”仿佛就是从那时突然开始的。
也正是在那一年,他第一次在焦虑中认真审视自己的“职业护城河”,结果却感到一阵恐慌——他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护城河。
刘冰意识到,过去十多年的顺利,除了个人努力,更多是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刚毕业时,传统媒体仍处黄金期,中文系出身的他轻松进入北京一家知名杂志社。随后互联网浪潮涌来,他又顺利跳槽到某“中厂”担任公关经理,很快有房有车。
这条路走得不能说不顺,偶尔回想甚至还有些自得。但随着年龄增长、行业增速放缓,他忽然看清了自己的脆弱:在职场上,他并没有不可替代的筹码。说直白些,不过是领导顾及情面,“赏一碗饭吃”。
图源:视觉中国
这个认知让他慌了神。从此,别人不愿做的事,他抢着做;原本推脱的酒局,争着去;娱乐和运动全部取消,连休假时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根本无法放松。唯一排解压力的方式只剩吃东西——不停地吃,不是因为饿,而是只有咀嚼能暂时缓解焦虑。
长期如此,身体的变化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他时常在久坐后起身时,眼前一阵发黑,需要扶着桌子缓好几秒;夜里安静下来,耳边总能听见自己又快又重的心跳声。更让他隐隐不安的是,那种说不出的疲惫感如影随形,而胸口在特别累或心烦时,总会一阵阵地发紧、发闷。
焦虑并未远去,身体却渐渐垮了下来。偶尔,心口那隐隐的抽痛会再次提醒他:有些东西,正在失去控制……
韩雪的四十岁,是在一场酒局上迎来的。
作为一家外企的市场经理,她在这两年清晰地感觉到,业务不像从前那样“顺”了。客户需要更勤地维护,订单需要更拼命地争取,她把生活的发条一圈圈拧紧,奔波于机场、酒店与会议室之间,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
她是北方人,从小牛羊肉喂养出结实的底子,也养成了她对自己身体的自信。刚入行时,她就是团队里最敢拼的那个:喝完酒能立刻回家写方案,通宵做PPT第二天照样神采奕奕。这份硬气,确实让她早早脱颖而出。
可年龄不声不响地追了上来。每年的体检报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红色标记:肝功能异常、血脂升高、血常规波动……她翻一翻,觉得“没什么感觉”,便顺手把报告塞进抽屉,像把一段不愉快的提醒暂时封存。
她总以为,不适感会像过去一样,睡一觉就好。
直到那个晚上。部门迎新,新人举杯敬她,韩雪习惯性地仰头饮尽半杯白酒。回到公寓,浴室里水汽氤氲,镜子中的人影模糊不清——她以为是蒸汽,抬手擦了擦,却依旧看不清自己的脸。
接着,是胸口一阵沉闷的钝痛,像被巨石压住。记忆从这里开始断裂,只留下一些碎片:旋转的救护车顶灯,急诊室医生欲言又止的表情,和始终挥之不去的窒息感。
两天后,她在病床上醒来。造影报告就放在床头,上面有一行冷冰冰的数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70%。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身体不会永远给她“睡一觉就好”的机会。
图源:视觉中国
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年轻化了
心血管医学领流传着一句话:“人与动脉同寿”。意思是人的寿命与血管年龄相关。倘若把人体比作一座房子,刚出生时,动脉就像新房里的新水管一样,内里光滑,弹性且柔韧。
可人到中年,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他们成为了家庭的柱石,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多个方面的压力压下来,使他们心力交瘁,情绪持续处于高压状态。加上长期熬夜、吸烟喝酒,血管壁持续遭到刺激损伤,导致血管阻力增大、弹性逐渐降低,发生硬化。
时间更久一些,血管内壁开始出现脂质条纹,逐渐生长成为斑块,甚至出现裂隙,更有利于沉积水中裹挟的脏污。泥沙沉积的同时,也减缓了水流速度,这就是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久而久之,很多人实际年龄只有三四十岁,血管年龄却已提前“老化”至五六十岁。。
一方面,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2023)数据显示,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中,20~39岁的中青年患病或高风险人群占比已高达44.3%,其中甚至包括15.3%的20~29岁人群。更值得警惕的是,在这些年轻患者中,有64.4%的人并未接受规范的医学干预。
另一方面,社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不足,整体呈现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与低控制率“三低”困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进一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3.3%,治疗率为38.7%,而控制率更低至12.9%。换言之,每10位高血压患者中,只有约1人将血压稳定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同样不容乐观的还有高血脂。《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指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总体患病率高达38.1%,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极低水平。相关研究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仅为11.7%,治疗率为10.1%,而控制率仅4.8%。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血脂异常者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风险,也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图源:视觉中国
回应健康焦虑,共走“心路”公益
面对这一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全社会正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防治关口前移。
在国家层面,《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已明确规划,到2030年将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与早诊早治体系,致力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各方力量也在持续探索更贴近大众的科普与行动路径。在这股合力中,“心路公益”活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汇集了学协会、公益组织、媒体平台和医药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提升公众对心脑血管健康的认知。
今年9月20日,在晖致医药的支持下,“心路公益·一起走出心健康”线下活动在西安城墙隆重举行。现场不仅设有专业的“四高”检测与颈动脉斑块筛查点,更邀请多位心血管专家提供免费咨询与科普讲解,帮助参与者及时了解自身血管健康状态。随后,大家在古城墙上共同完成5.9公里健步走,用脚步传递健康信念。走完全程的参与者还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心路金牌”,寓意共同为心脑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活动也从线下延伸至线上,由杨澜女士担任爱心使者,号召患者及大众参与腾讯公益平台“一块走”爱心捐步活动,鼓励个人及与亲朋好友组队参与,在日常健步的同时,将步数转化为公益能量。不仅有助于参与者自身养成运动习惯,还能通过捐步方式号召更多人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并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支持。
健康,是承担责任的前提,也是生活品质的底色。刘冰和韩雪的故事并非孤例,它警示我们,人到中年,最大的风险不是跑得不够快,而是在漫长的奔波中,忽视了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
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稳定的情绪、科学的干预——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才是为身体构筑的真正“护城河”,让我们在肩负重任时更有底气。
守护健康,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深情。别等到身体亮起红灯才追悔。现在,就从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开始行动,参与“心路公益”活动,为自己,也为所爱之人,一起走出心健康。
(刘冰、韩雪为化名)
作者:李猛
编辑: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