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划破寂静,你睁开双眼,世界却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身体醒了,意识却仿佛还在不知名的地方漂浮。心头弥漫着一股莫名的失落与忧伤,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忘。这种奇特的“开机体验”,你熟悉吗?这神奇的背后又有着哪些原因呢?
1 醒来懵圈儿:我是谁?我在哪儿?
醒来后的那种懵懂和恍惚,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普通现象。欧文·亚隆在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提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都依赖于一个持续的“人生故事” —— 这个故事让我们感觉生活连贯,告诉我们是谁,生活在何处,以及每天该做些什么。睡眠,就像突然按下了这个故事的暂停键。
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大脑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加载这个“人生故事”。就像电脑开机需要时间运行程序一样,我们也需要几十秒到几分钟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位置以及当天的事务,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恍惚是很正常的。
而如果前一天晚上做了特别真实或离奇的梦,这种懵懂感就会更加明显。梦境往往是一个充满象征和幻觉的世界,那里的逻辑和现实完全不同。从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频道切换回现实频道时,就好像经历了一场急转弯,自然会让人感到有些晕眩和不真实。
更值得注意的是,梦中的情绪常常会蔓延到清醒后的感受中。如果你在梦中经历了紧张、悲伤或恐惧等,醒来时很可能依然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或低落所笼罩。即便梦中的情节已经模糊甚至忘却,那种情绪却还在悄悄影响着你的状态,为清晨的空落感增添了几分说不清的重量。
2 刚睡醒,压着的情绪溜出来了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了核心概念:潜意识和防御机制。简单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储藏室”,里面装着许多平时不敢细想、不愿面对的念头和情绪——比如工作的压力、人际相处时的委屈、对未来的担心,甚至偶尔冒出的“活着真没劲”的念头。清醒时,我们有个尽责的“门卫”(心理防御机制),会把这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紧紧锁在储藏室里,让我们远离这些。
可睡着以后,这位“门卫”也会打盹儿。等到天刚亮、人将醒未醒之时,Ta还没完全上岗,心里的“门锁”自然就没那么严实。于是,那些被关押了好久的焦虑、压力和难过,就趁机悄悄地溜了出来,弥漫到刚刚苏醒的意识里。
同时,正因为这些情绪是“偷溜”出来的,而不是眼前具体什么事引起的,所以我们醒来时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空荡荡、没着落,甚至有点心慌慌的,却说不清到底为啥。这也许就是“空落感”里那部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坏情绪主要来源。
3 意义感“迟到”的几分钟
在醒来的那一刻,你有没有体验过突然不知道自己今天为什么要起床?仿佛一切日常的目标都被清零,好像什么都没意义了?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阐述了人活着一直都在追寻着“意义感”,并提出了“存在性空虚”的概念:当人感到生活缺乏目标、价值或方向时产生的空虚与迷茫感。我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锚定在那些为之忙碌的事物上:工作、关系、目标、爱好,Ta们是将我们稳稳“锚定”在生活之中,让我们踏实、有方向。
可睡了一觉再睁眼,那些任务,都暂时“关机”了。此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意义感的真空地带:不知道今天努力是为了什么,不确定这些忙碌到底有何意义。剥离了所有社会标签与世俗事务——不再是谁的员工、谁的孩子、谁的朋友,你罕见地直面一个“纯粹存在”的自己。这种毫无遮掩的“存在本身”,对我们这些习惯了用事务、目标、身份把自己填满的现代人来说,反而让人觉得陌生,甚至有点心慌。
当每一天都被琐事和碎片信息塞满,我们很少真正去触碰“我为什么活着”的本质问题。于是,清晨那片空落落的感觉,就像灵魂在安静中发出的一声追问:“我究竟在为什么而活?”
清晨的“空壳感”并非敌人,而是心灵递来的信笺:在追逐外界目标的同时,也需要留白倾听内在的声音。与其焦虑地“填满”空虚,不如允许自己短暂地“空”着——正如艺术家等待灵感降临的留白,清晨的“空壳”也可能成为孕育新可能性的容器。当你能温柔地凝视这份恍惚,或许会发现:Ta背后藏着未被言说的渴望,或是需要被抚慰的疲惫灵魂。
1 为你的梦和现实“牵线搭桥”
当梦境还残留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强行从梦境拉回现实,而可以尝试在两个世界搭建一座临时的“桥梁”,完成优雅的转场。在床边备好纸笔或手机备忘录,试着做以下的事情:
①. “梦境关键词”捕捉: 醒来第一件事,不评判好坏,快速记录下梦中最鲜明的1-3个意象(如“蓝色的鱼”、“无尽的楼梯”)或情绪(如“焦虑”、“自由”)。
②. 现实书写: 在梦境下方,写下一句极其简单、基于当下感官体验的现实陈述句(如“我的身体是灰色的被子”、“窗外有棵银杏树”、“今天是周三”)。注意不是我们脑子里的想法,而是身体能感受到的客观事实。
③. 创造性连接: 花30秒,尽情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尝试在梦境关键词和现实之间建立一个荒诞、诗意或任何可能的联系。例如:“蓝色的鱼自由地游过灰色的被子,提醒我今天是周三,该去见见游泳教练了。”
2 捕捉浮现的情绪暗流
醒来时,情绪浮现时,无需立马启动思维去追问“我为什么难过”,而是保持纯粹的体验,好奇“这份难过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Ta像是什么质地、形状和大小?Ta是否有在随着我的呼吸变化?”将情绪体验具象化。
①. 承认与邀请: “你(这种空落/低沉的感觉)又来啦,让我就看看你今天是什么样子。”
②. 定位与描述: 当你发现身体某处(心口、喉咙、腹部)有异样感(紧绷、沉重、空荡、发凉),停下来。在心里默默描述Ta:“这块沉重感,像一块温润的石头。”/“这份空荡,像一个通风的、有回声的房间。”
③. 保持好奇: 只是好奇的观察这个“情绪物体”的位置与形态,无需对抗,无需分析,只是静静的看着Ta,观察随着呼吸这种感觉是否在悄悄的变化(无需刻意改变,顺其自然就好),是否有在替身心传递着什么样的信号。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慢慢的移开注意力,动动身体、摸摸被子墙壁,逐步回归现实。
3 成为自己意义的“创始人”
晨间醒来时的空落,常被我们视为一种需要驱散的空白。然而,Ta或许正是内心向我们发出的小提醒——我们可能在日常的奔忙中,渐渐远离了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愉悦的事物,忘记自己才是意义的赋予者。晨间这段“意义真空期”,恰恰是我们练习重拾这种主体性的机会,与其试图急切地寻找一个确切的意义答案,不如尝试在这个思绪尚且柔软的苏醒时刻,从一个极其微小却完全属于自己的行动开始:
①. 意义种子提问: 缓冲期后,问自己一个具体的问题:“今天,我能为自己做一件微小、纯粹、只为了取悦自己的事是什么?”Ta不必具有任何外在价值或长远意义,比如:用喜欢的杯子喝咖啡、听一首老歌、多看一会儿窗外的银杏。
②. 即刻行动:
然后,立刻去做这件事的第一个步骤,哪怕只是伸手拿起那只杯子、点亮手机屏幕找出那首歌、或者起身拉开窗帘。这个动作,以最直观的方式向自己宣告:“我的意义,可以由我自己此刻所定义。哪怕微小,Ta也真实存在。”
③. 尝试意义回顾:如果你愿意,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一步:“最近有没有哪些事,让我反复感到能量被消耗?又有哪些小事,悄悄为我补充过力量?” 我们不评判也不急于改变,只是像整理线索一样把Ta默默记在心里。然后尝试计划今天主动靠近一件能补充我们能量的事。
每个清晨都是自我对话的契机。与其对抗“空壳感”,不如把Ta当作一次内在探索的邀请。用新鲜的视角重构心境,让每个醒来都成为一次轻盈的、充满可能性的开始。
清晨醒来时短暂的恍惚和空落感,通常是身心切换的正常过程。但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持久,或伴随其Ta信号,则可能提示更深层的情绪或睡眠问题需要关注。正在阅读的糖丸儿们,请根据你最近两周的体验,回答“是”或“否”即可:
● 醒来后的空落、低落或恍惚感,通常持续超过1小时甚至一整天,而非几分钟到半小时内自然消散?
● 这种晨间情绪常常非常强烈,伴随明显的绝望感、无价值感,或偶尔闪过“不想活了”的念头?
● 这种状态显著影响了你开始新一天的能力,例如:难以起床、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学习、不想与人交流?
● 这种令人困扰的晨间空落感,几乎每天早晨都会出现?
如果以上几个问题,你的回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为「是」,这值得你高度关注,清晨的 “空壳感” 可能已超出正常范围,或许是心理或生理出现一定问题的信号。此时,不必过于焦虑,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专业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
【安慰记,用心理学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不定期送书、抽奖)
🌲回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
🦄回解梦 参与科学地解梦,限时免费中
🧭回指南 免费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伴侣咨询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