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年仅6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虽然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和战功,但为何能“战胜”自己的兄长和叔伯,成功登基称帝呢?
皇太极去世时,情况非常仓促,并没有留下明确的传位诏书,也没有正式确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于是,大清朝廷只能按照之前努尔哈赤所设定的“八王议政”方式,选出新的皇帝。除了皇太极的亲生儿子:
- 长子肃亲王豪格
- 九子福临
- 十子博穆博果尔
其余的都是庶出子孙,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同时,皇太极的几位兄弟也有权参与竞争皇位:
- 礼亲王代善
- 睿亲王多尔衮
- 英俊王阿济格
- 豫郡王多铎
在这些竞争者中,最具实力且竞争最激烈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然而,最终皇位却落在了福临这个年仅6岁、几乎没有任何政绩的孩子身上。
在崇政殿议政时,睿亲王多尔衮提出了让皇九子福临登基,并建议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佐福临直到他成年。许多人因此猜测,多尔衮本可以自己称帝,但他选择让位给福临,难道真的是如民间传言所说,他为孝庄太后放弃了自己的帝位梦想吗?
其实,这些影视剧中的剧情有很多夸张的成分。多尔衮的确喜欢孝庄,但他并不像剧中那样专情。事实上,多尔衮至死都没有放弃称帝的野心,福临登基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多尔衮去世后,身边的侍女吴尔库尼为其殉葬时曾透露,多尔衮早已准备好龙袍、大东珠等物品,准备称帝,这些物品最终也被放进了他的棺木中。
既然多尔衮一直有称帝的野心,为什么他不在生前就称帝呢?原因在于,他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我们来看看在福临登基过程中,究竟是谁阻碍了多尔衮称帝的计划。
01 九王议政,福临登基
1643年8月8日,皇太极处理完朝政后,前往清宁宫休息,却再也没有起身。皇太极突然去世,导致大清帝国再次面临帝位空缺,继位之争随之而来。
当时,虽然皇太极确实曾有意建立“父死子继”的制度,但并没有正式确立继承规则。因此,大清朝廷只能依照旧制,通过“八王议政”选出下一任皇帝。
在所有的皇太子中,最有实力并且最有希望继承帝位的,莫过于肃亲王豪格。豪格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在朝中的支持,成为最有可能登基的人。然而,他的地位被另一个强劲的竞争者——睿亲王多尔衮,所威胁。多尔衮虽年纪稍小,但凭借军功和背后支持,成为了另一股强大的力量。
多尔衮与豪格两派势均力敌,形势非常紧张。在此时,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郑亲王虽然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地位重要,但他主张所有人共同商议决定皇帝人选。此时,多尔衮与豪格的竞争更显激烈。
为了突破僵局,多尔衮最终提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策略,支持福临登基。他提出,由他和郑亲王辅佐福临,直到他成年。福临的登基,似乎不会伤害两黄旗的利益,因此得到了两黄旗大臣的支持。很快,代善也支持了福临的登基。
02 多尔衮的心思
福临登基后,豪格非常不服气。豪格虽然背景不如福临,但各方面能力都远超福临。被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打败”,豪格心中难免不满,但他没有怨恨福临,反而把愤怒全都撒到了多尔衮身上。豪格诅咒多尔衮“不是有福气的人”,并且最终反抗。虽然多尔衮成功压制了豪格,但豪格仍旧被贬为庶人,失去权力。
即使福临成为了新帝,但他与多尔衮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实际上,福临背后有三股强大的势力支撑:孝庄的支持、科尔沁草原的支持,以及两黄旗大臣的支持。尤其是两黄旗的大臣,深知多尔衮的野心,他们成为了阻止多尔衮称帝的关键。
多尔衮虽然有着强大的军力和权谋,但在两黄旗大臣的坚决反对下,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称帝梦想。最终,多尔衮在病逝前还为自己准备好了龙袍等皇帝的象征物,显然他对称帝的渴望从未消失。
结语
可以说,多尔衮确实有能力、有谋略,他在大清早期的贡献不可忽视。如果他能安心辅佐顺治帝,安享晚年,或许历史会对他有更好的评价。然而,权力的欲望最终让他迷失了自己,福临的登基并非因为多尔衮大度,而是他无法最终掌握权力。多尔衮的失败,或许就是时运不济,甚至连天命也未站在他的一方。
最终,多尔衮的皇帝梦未能实现,福临顺利登基,而历史也为他留下了一个未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