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政坛流传着一句话:“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个说法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桌面上:如果台海发生冲突,日本真的以军事方式介入,中国能不能直接对日开火反击?
先把法律问题说清楚。中国的反击权不是随意可以动用的,而是要看日本到底做了什么,是否触及国际法允许的自卫条件。国际上承认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联合国在1971年的相关决议已经把台湾的地位与中国整体联系起来,把台湾问题基本定性为中国内政。因此,外部武力介入首先会被视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但被侵犯并不等于马上就能动武。《联合国宪章》第51条明确:只有在遭受“武装攻击”时,受害方才拥有行使自卫权的正当理由。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武装攻击”。如果日本只是提供后勤支持、分享情报或在国际场合表达政治支持,这些通常难以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武装攻击;相反,如果日本军舰或战机直接对解放军开火、或者参与对大陆部队的进攻,那就跨过了法律上的红线,自卫反击的理由将成立。
还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即便法律触发了自卫权,反击行动也受“相称性原则”约束——反击的程度必须与所受攻击相当。比如对方只是有限的侦察或骚扰,就不能以摧毁对方城市或关键民用设施作为回应,那样会构成过度反击并引发国际谴责。第二,攻击平民目标(学校、医院等)在国际法上被明令禁止;行使自卫权后,还应及时向联合国报告。
法律之外是军事实力与威慑。多年来,中国在防止第三方介入台湾问题上建立了一套分层次的威慑体系,目的就是让潜在干预者在动手前就能计算清代价。第一层是打击对方军事行动能力的威慑,类似“发现即摧毁”的精确攻击能力。第二层是围绕经济与后勤的“绞杀”威慑:海上封锁或打击关键补给线会迅速影响岛国的能源与经济运转,压力远超单纯的战场损失。
从现有力量对比看,解放军在兵力规模和某些作战体系上具有优势;而日本自卫队虽有较先进的装备和盟友支持,但在面对大规模、饱和攻击时的防御能力也有明显压力。多方智库的推演显示,在冲突初期地区局势可能对中国更有利,但任何推演都伴随着不确定性与巨大的代价估算。
核威慑又是另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冲突升级的门槛。日本虽长期是无核国家,但其核材料储备和潜在的技术能力也让任何冲突风险变得更复杂——一旦出现核武装化迹象,冲突将进入不可预测的危险阶段。
除了法律与军力之外,战争的代价还体现在经济与政治层面。一旦台海或相关区域爆发大规模冲突,全球供应链会立即受到冲击:台湾在高端芯片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以及日本在电子制造与贸易中的重要性,都会让整个世界付出沉重代价。中日之间巨额的贸易、东亚海运线路的中断、全球保险与物流成本的飙升,这些都不是某一国单方面能承受的后果。
美国在这一局势中的处境也很艰难。长期以来,美国对台政策保持“战略模糊”,既对盟友示好又避免直接挑明介入范围。如果日本介入并把美国推入必须选择的境地,那么原有的模糊策略可能瞬间失效,美国将面临非常困难的决策:是为盟友承担与核大国直接对抗的风险,还是放弃部分承诺以避免更大冲突。
综上所述,中国对日本行使反击权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受法律条件、相称性限制、军事代价与政治经济后果共同制约。即便具备反击的法律和军力基础,实际动用这种力量也会带来严重风险和国际舆论压力。
因此,最理性的做法通常不是首先诉诸武力,而是把军事能力作为威慑工具,通过展示足够的防御与反制能力,让对手在动手前权衡代价,从而选择克制。解决台海问题的真正智慧,不在于谁先开火,而在于如何通过政治、外交与综合国力的运用,把潜在冲突转化为和平解决的机会,避免将“最后的手段”变成唯一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