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长春航展上,歼?35A隐身战斗机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新型反辐射导弹“雷电?8A”(LD?8A)的首次公开亮相,让人对这款飞机的作战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枚导弹的出现既反映了国内军工技术的进步,也为歼?35A增加了压制敌方防空网的有力手段。
雷电?8A本质上是一种反辐射导弹,但它的设计思路并非凭空而来,借鉴了成熟的空战导弹技术。外形和结构上有人认为继承了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的一些优点,这样的设计取向帮助工程团队在研制上节省时间并提升可靠性——将已有技术用于新任务,是现代武器研制中常见且高效的做法。
在战术运用上,反辐射导弹从单一“摧毁雷达”的工具,逐渐演变为能够参与更复杂任务的战术载体。配备了雷电?8A的歼?35A,不但能执行传统的空战任务,还能迅速转向打击敌方地面电磁目标,压制对方防空系统,从而配合形成所谓的“空天一体”作战能力:既有隐身突防,也有对地电子战打击的潜力。
雷电?8A的一大优势是体积较小、气动设计简洁,这带来了制造和维护上的经济性。公开资料显示,雷电?8A全重约为130公斤,远小于一些大型反辐射/反辐地导弹,这意味着同一架战机可以携带更多枚这种武器,从而在单次出击中保持更强的压制密度和战术选择余地。
另一个重要设计点是其能够从歼?35A的内部弹舱发射。内部发射既保护了战机的隐身特性,又提高了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突然性。设想一架隐形战机在敌阵上空悄然接近,从内部弹舱发射多枚雷电?8A,敌方雷达系统在短时间内面临难以应对的电磁干扰和目标丢失,这种战术会对对手形成显著心理和战术压力。
就性能参数而言,雷电?8A在射程和速度上也具备明显优势。根据披露的数据,它可在1.2马赫的速度下从高空发射,最大射程超过160公里——相比某些传统型号的100公里射程有显著提升。更远的射程意味着发射平台可以在更安全的距离外实施先发制人的压制或打击,从而增加任务成功概率和平台生存率。
制导方面,雷电?8A采用了中段惯性导航结合卫星修正,并在末端使用宽频带被动雷达制导。这样的组合使其既能在有雷达信号时精确制导,也能在目标雷达被关闭时依靠预设坐标继续航向目标,公开资料提到的末端精度接近数米级,这在面对高价值电磁目标时尤为重要。
在载弹与任务组合上,歼?35A同样显示出灵活性。常见报导显示,其在一次典型任务配置中可以携带数枚雷电?8A外加若干霹雳?15空空导弹,形成既能压制敌防空,又能应对空中威胁的火力搭配。再加上歼?35A所配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多传感器融合能力,使其在发现、识别与锁定目标方面具备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总体来看,雷电?8A与歼?35A的结合,不仅是单一武器或飞机性能的提升,更体现出系统化、智能化的作战理念:隐身、远程、精确与网络化协同。随着歼?35系列和相关武器系统的持续发展与迭代,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作战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这也将对未来空中作战的战术和规则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