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是蒋军中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他有着非常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撤退。举个例子,当他担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以及山东军管区司令时,他早就打算“解甲归田”了,甚至已经买好了种地的拖拉机——因为他知道,内战跟抗战完全不同:抗战是生死一搏,而内战如果能避开,就尽量避开。
王耀武的抗战表现受到了认可,许多人也对他的品行给予了肯定。正因为如此,他被列入了1959年第一批特赦的战犯名单。而那些在大屠杀中充当过刽子手的徐远举和周养浩,也认为他当之无愧——毕竟,王耀武在济南困守时,曾经放走了很多人,而他们可没做过这种事。
尽管王耀武来自一个普通农家,但他也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学过四书五经,之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掌握了《孙子兵法》这些兵法经典。我们从他在被俘前后的行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一些经典策略,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智慧。尤其是在济南防守时,他知晓城池难以守住,早就打算脱身。他采取了“假痴不癫”、“浑水摸鱼”和“金蝉脱壳”这三计。
其中,“假痴不癫”是指装作无所觉察,迷惑对方,让敌人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意图。1948年9月,吴化文起义的消息传来,王耀武早已得知消息,而吴化文还对他的部下隐瞒了起义的计划。吴化文甚至让副师长杨团一打电话要求补充装备,王耀武装作不知,回应说“我会尽量帮你调一些过来”。实际上,他心中早已决定,不会像以往一样对吴化文采取强硬措施,甚至放吴化文一马,因为他知道济南的防守已经无望,准备撤退才是上策。
他没有去包围吴化文,也没有重用杨团一,而是表扬了杨团一,并给了他一些钱,叮嘱他尽早回家。几天后,杨团一在济南解放时被俘,王耀武虽然曾想救他,却最终无法改变这一结果。
王耀武的“浑水摸鱼”战术同样高明。当他得知吴化文起义的消息后,立即向蒋介石和刘峙报信,要求北方突围。他知道这是他逃离济南的绝佳机会,尽管蒋介石坚决不允许他撤退,但吴化文的起义成为了他争取撤离济南的借口。在等待老蒋的回应时,王耀武开始将兵力集中,准备一旦得到允许就立刻行动。
然而,蒋介石和刘峙的回应却让王耀武失望。老蒋承诺援军马上赶来,而顾祝同和刘峙也命令他坚守待援,这让王耀武愤怒不已:“这是他们的惯用做法,不管部下能不能完成任务,首先就下命令。”王耀武深知济南的防守已经没有希望,援军也不可靠,因而他再次实施了“金蝉脱壳”之计。
“金蝉脱壳”是指在敌人眼皮底下迅速脱身,让敌人无法察觉自己的行动。在王耀武的回忆录中,他提到自己带着一部分人转移到大明湖附近的北极阁进行指挥,这一地点正是他预设的退路。为了使敌人更难察觉他的逃脱,他派出精锐部队通过坑道向北突围。当解放军集中力量追击突围部队时,王耀武借机向东撤退,成功脱身。
王耀武的“金蝉脱壳”之计堪称军事艺术。他不仅设计好了所有的撤退路线,还预见到解放军会如何反应,并做了应对措施。尽管他最终未能完全成功逃脱,未能带走全部部队,但他的军事谋略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通过王耀武的这一系列行动,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济南防守中的许多策略都可以用“三十六计”来解释。吴化文的起义为他提供了撤退的机会,而他用假装无知、混水摸鱼的手段,努力争取撤离的理由。最终,王耀武的脱逃计划并未完全成功,但他的机智和预见力仍然值得称道。
如果蒋介石和刘峙能做出明智的决策,王耀武或许能够带走更多的部队,顺利脱离济南。那么,如果你是考官,怎么看待王耀武的军事才能呢?他是否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