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美国航母在西太平洋的存在,或者是美国通过拉拢盟友进行的外交围堵。然而,如果排除核武器这个极端威胁,实际上,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敌人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金融系统——Swift系统。这个被称为国际金融总开关的平台,其威胁隐蔽且致命,甚至比十艘航母的威慑力还要强大。近年来,美国频繁利用金融制裁,而Swift正是它手中的一把锋利武器。那么,Swift系统究竟有多危险?中国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威胁?
要理解Swift的危险性,首先得搞清楚它的核心作用。简单来说,Swift是全球跨境支付的高速公路。目前,全球超过90%的国际贸易、能源交易和金融投资,都需要通过这个系统完成资金结算。不论是企业购买芯片,还是国家间的大宗石油交易,都离不开Swift的支持。如果没有它,资金无法转账,交易无法完成。这个系统长期由美国和欧洲主导,美国凭借其在全球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能够随时以安全为由,切断其他国家的Swift通道。这也正是为什么Swift比美军航母的威胁更加致命。 美国航母的威胁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其行动有明确的信号。而且中国也拥有强大的反舰能力,能够有效对抗美国航母的威胁。即使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也会付出巨大代价。但是,Swift的威胁却是金融层面的,打击方式极为隐蔽且具有降维打击的特性。举个例子,2012年美国制裁伊朗,切断了其Swift通道,结果伊朗的石油出口量骤降80%,海外资产被冻结,经济几乎崩溃。类似的情况发生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当时部分俄罗斯银行被排除在Swift之外,导致其外贸停滞,卢布汇率剧烈波动。这些案例表明,一旦Swift系统关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就会遭受巨大冲击。对于中国来说,Swift的威胁更加严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2024年预计外贸总额将超过50万亿元,其中与美国、欧洲等西方经济体的贸易占比超过40%。 此外,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每年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支出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交易大多依赖Swift系统完成结算。如果美国将中国排除在Swift之外,国内的外贸企业可能无法收回订单款项,能源进口可能因支付问题而中断,海外投资也可能被冻结,整个经济体系将面临巨大冲击。这种影响远比美军航母的威胁更加直接且深远。而美国也深知这一点,近年来频繁在金融领域对中国施压,Swift便是它最重要的筹码。 那么,既然Swift如此危险,中国为何不直接放弃这个系统?答案很简单,在现有的全球经济体系下,Swift的垄断地位很难被完全替代。虽然如此,中国从未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系统上,在应对Swift威胁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反制体系。其中,打通中亚和俄罗斯的陆上能源通道,便是重要的一步。中国的能源进口长期依赖海上通道,例如中东的石油和东南亚的天然气,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能运输到中国。而这些交易大多是以美元结算,依赖Swift系统。一旦Swift系统被切断,即使中国有足够的资金,也无法完成石油采购,国内的工业生产和民生用气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美国拉拢印度、菲律宾等国,实际上是在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和南海等重要海上通道,从而与Swift制裁形成组合拳,打击中国的能源和金融安全。 正是意识到这一风险,中国开始大力投资建设与中亚和俄罗斯的陆上能源通道。如今,已有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网络。通过这些管道进口的能源,很多交易已经开始采用人民币结算,而不再依赖Swift系统。2024年数据显示,通过陆上通道进口的天然气占中国总进口量的35%,石油占28%。这些能源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一个不依赖Swift的能源供应体系。可以将Swift比作医院的主氧气管,而陆上能源通道则是备用氧气管。平时主氧气管足够使用,但一旦主氧气管被切断,备用氧气管就能迅速顶上,确保生命体征稳定。 中国构建陆上能源通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前准备好备用氧气管。即使Swift被切断,能源进口也不会中断,经济生命线就能保住。这样的能源与金融联动布局,体现了中国应对潜在风险的战略智慧。 如果说陆上能源通道是一种被动防御,那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中国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则是中国主动破解Swift威胁的破局之策。中国深知,要摆脱对Swift的依赖,单靠备用氧气管是不够的,还必须打造自己的金融高速公路,而人民币国际化正是这条高速公路的核心车道。 自2009年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来,中国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今,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二大储备货币。中国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已经覆盖128个国家和地区,支付金额从2015年的1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80万亿元,增长幅度达30倍。在与东盟、俄罗斯、中亚等地区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过50%。在中东产油国沙特和阿联酋等地,人民币结算也取得了突破。2024年,沙特阿美与中国石化签订了200亿元人民币结算的石油订单。 这些变化意味着,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结算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即使中国被排除在Swift之外,凭借CIPS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中国的外贸和能源进口依然能够正常运行,不会受到美国金融霸权的压制。最关键的突破是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的建立和推广。CIPS作为中国版的Swift,既不与Swift竞争,也不互相排斥,而是作为补充,为全球人民币结算提供了一个新的通道。截至2024年底,CIPS已经覆盖128个国家和地区,处理的支付金额大幅增长,这背后是各国对人民币结算需求的增加,也是对美国金融霸权的无声反抗。 综上所述,Swift的威胁确实存在,但中国早已不再是待宰的羔羊。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从来不是依赖外界的仁慈,而是靠自身的未雨绸缪。中国当前的这些布局,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正是这些看似费钱费力的举措,为中国的经济安全筑起了坚实的屏障。面对美国的金融霸权,中国选择了主动布局而非被动防守,这也是中国的底气所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CIPS系统的日益完善,中国应对Swift威胁的能力将不断增强,美国的金融制裁企图最终难以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