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一部中国台湾制作,有大陆演员参演的电影《军中乐园》。
1950年代的时候,溃逃台湾的国军部队,在一些驻地,都开设过被称作“军中乐园”的特约茶室。
茶室的女孩子们统一叫做“试应生”。
这个“军中乐园”具体是干什么的,大家看剧照,也应该都懂的。
所谓的“军中乐园”目的也很直接,为了“稳定军心、解决军人生理需求”,安抚大批被国民党裹挟来台的外省士兵。
电影中河南口音的老张,就是那个时代很多外省人的缩影。
作为基层军官的老张虽然带兵有一套,但因为不怎么识字,也听不懂当地方言,连去当铺当手表给“试应生”阿娇买镯子都要带着老乡小宝,和本地人格格不入。
老张虽然爱慕阿娇,也在努力帮阿娇攒积分,好尽早脱离“军中乐园”。但最开始老张并没有要娶阿娇的心思。
直到渐渐的,他意识到,自己和兄弟们可能真的没办法回家了。于是老张按照自己家乡的规矩,四处借钱置办彩礼,要和阿娇结婚。
可惜的是,老张的婚最终没结成,却选择了用一种绝望又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破灭的梦。
在结尾老张的回忆里,他记起了年少时被说了亲的邻家放羊姑娘...那位放羊姑娘被代入了阿娇的脸,可见一直以来,老张其实是把所有思乡转移到了阿娇的身上,但真正的故乡早已模糊,没有去路也没有归途....
在那段岁月里,老张属于军官,按规矩是可以结婚的。但大量被裹挟到台湾省的士兵阶层,却既不允许退伍,也不允许在当地结婚。
主要防的就是,他们在台湾扎了根以后,将来“反攻”的时候,不愿意再好好出力。
最开始,这群士兵并没有很介意。
因为,按照国民党当年的宣传,他们是要很快打回去的,没几年的工夫,就能在老家娶媳妇了。
具体口号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为了让士兵们死心塌地跟他干,蒋介石还搞了一个“战士授田证”,画了一个很美好的“大饼”。
这个所谓的“战士授田证”简单说就是,发给跟他来台湾的大陆兵们一张证书,向他们承诺,反攻大陆成功后,凭借这张证书,即可换取总产量折合XXX斤稻谷的土地。
台湾老电影《红柿子》里面也曾演绎了这段似乎“充满了回家希望”的年代。
放在当时,别说是基层大头兵,就连主人公爸爸这样的“司令”,也曾对回大陆满怀信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的“回家”,似乎越来越缥缈。
所谓的“战士授田证”再也没有了什么吸引力,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蒋介石想笼络军心,又不愿意给真金白银,所以才搞出这么个玩意儿唬人的。
即便如此,蒋介石依旧坚持着这种害人不浅的执念。
到了1959年,台湾省的国军颁布新规,虽然表面上没有了对外省兵和本省兵的区别对待,但条文里却明确写了,“服役满 3 年,且男25岁、女20岁即可结婚”。
但问题是,这项政策主要惠及的主要是在台湾“本省”入伍的士兵和军校毕业生。那些大陆的“外省”老兵们很多都属于士官,并不在此列。
另外补充一点,不让结婚针对的是陆军,担心他们成了家乐不思蜀。
而对于空军,则是鼓励成家的。或许,难道考虑的是——如果没有人质留在岛内,飞行员直接把飞机开走很麻烦?
结果,当时的情况就成了,军官能结婚,士兵也能结婚,但就是这帮大陆来的老兵不让结婚。
直到很多年后,老兵们终于能退伍了,不再被限制找对象结婚。他们又尴尬的发现,由于文化程度低,且长期脱离社会,语言风俗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等等,他们中的很多人过的并不富裕,还是没能力娶媳妇。
也有一些老兵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婆,却遭遇了欺骗,被女人卷走了钱财,境遇非常凄凉...
到了蒋经国时代,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兵开始要求把之前蒋介石发的“战士授田证”折现,按照上面写的稻谷数量折合成钱发给他们。他们说,不是我不出力,是你们没反攻啊。现在我没饭吃没地方住,你就得兑现承诺。
但此时的台当局还是以各种理由把这些老兵的请愿给否决了。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本世纪初,在台湾省各界的压力下,眼瞅着大多数老兵都已经被拖死后,台当局才假惺惺的折现了一部分。
而且,因为他们的后代太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没有人再替他们发声,这个“战士授田证”的闹剧,最终不了了之。
所以,咱们看到的那些来两岸“三通”以后,衣锦还乡的国军老兵,真的不排除是“幸存者偏差”。
更多的人,一辈子都在做一个梦,一个他们自己也知道是梦的梦。
毕竟,谁会想到某天在地里干完活,远远的已经看到家里房顶的烟囱冒着烟,想着不知今天娘做了啥好吃的是不是包了饺子的时候,会被抓了壮丁。
娘给做的新鞋还没舍得沾脚,这辈子就踏上了一条再也回不了家的路...
那么,国民党当年的做法,就没有代价吗?
事实上,代价真的非常大。
颁布“战士授田证”的时候,台湾省刚完成土改,台当局手里有的是地,但就是不愿意真出血,一点都舍不得,只会空口画大饼。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随着这帮外省兵们的凋零甚至是绝后,老蒋留下的哪些高官和子孙最终成了无根的浮萍,连基本盘几乎都没了...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