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俄罗斯战败,我们该如何应对?
两年前,大西洋理事会的一些西方智囊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经济模型,结论是俄罗斯的经济基础无法支撑一场长期且高强度的战争。他们甚至预测,如果战争持续,并且西方的制裁、能源市场动荡、以及内部矛盾加剧,俄罗斯在2033年前可能面临解体的风险。
虽然这一结论有着明显的西方偏见和舆论战色彩,但现实确实表明,随着北约的直接介入,战场的局势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俄罗斯不仅面临巨额的政府债务和民众负担,其货币——卢布的汇率也在剧烈波动,而西方对其能源出口的制裁则进一步限制了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到“俄罗斯战败”这种极端可能性,成为我们战略思考中的一部分,无疑是必要的。提前准备总比在危机爆发时手忙脚乱要好。
应对北方边境的安全真空
如果俄罗斯败北,首先会带来的是巨大的地缘安全空白。大家看看地图,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有超过4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多年来,这片边界地区相对安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这个强大的邻国,它充当了一个战略缓冲区,让我们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安全问题上。换句话说,俄罗斯的存在让我们的国防成本保持低廉且效益高。
然而,如果俄罗斯崩溃或分裂,情况将完全改变。冷战结束后,北约曾承诺不再向东扩展,但事实上,他们的扩张几乎没有停歇,从波兰、匈牙利到波罗的海国家,再到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势力一步步逼近圣彼得堡。如果俄罗斯败北,北约的步伐将加速,他们会迅速填补俄罗斯留下的权力空白,甚至可能通过渗透、中亚五国的占领等方式扩大影响力。
届时,我们的北方边境将从战略后方变为对峙前线,甚至可能成为军事冲突的最前线。因此,我们必须尽早采取行动,确保北方的安全。首先,要加强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合作,增进互信,以防外部势力干涉。其次,要调整我们的军事部署和戒备级别,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保证北方边境的稳定。
应对经济崩溃带来的后果
如果俄罗斯战败,必然会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崩溃。作为一个核大国,俄罗斯的经济动荡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难民的涌入。回想上世纪20年代,俄国白军战败后,数十万难民涌入我国东北和新疆,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今天,若俄罗斯陷入混乱,难民潮的规模可能更加庞大,不仅带来人道主义问题,还可能带来跨境犯罪、极端思想渗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威胁边境地区的稳定。
更为严重的是,俄罗斯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进行“复仇”。当一个核大国被逼到绝境,它是否会选择激化冲突,甚至把整个世界拖入战争?这种“末日风险”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加强战略防御能力,防止外部冲突蔓延到本国。
能源安全的威胁
能源是中俄贸易的支柱。以“西伯利亚力量”系列天然气管道为例,它不仅为我们北方的冬季提供温暖,还为各大工厂提供动力。2024年,我们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已占据了我们总进口量的相当大一部分。如果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系统因内乱而崩溃,后果将极为严重。轻则能源价格飞涨,推高社会生产生活成本;重则能源供应中断,直接威胁到我们的能源安全。
因此,尽早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我们加深了与沙特、伊朗、委内瑞拉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这些措施正为我们构建一个“防火墙”,确保即使某个方向的能源供应出现问题,我们的油气供应依旧稳定。
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
中俄之间有着深厚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抵制西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背景下,我们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支持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争端解决。如果俄罗斯这一重要的战略伙伴倒下,国际力量的平衡将彻底打破,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将进一步膨胀,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美国及其盟友可能会集中全部力量对付我们,采取更多针对台湾、南海等问题的干涉手段。
同时,中俄在去美元化、北极航道开发、远东合作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如果俄罗斯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可能受阻,美元霸权将更加稳固,我们在北极和远东的合作计划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应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面对这种潜在的风险,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要更高举多边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仅仅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还要寻求欧洲战略自主的伙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广泛的“朋友圈”,以合作应对全球风险,而非对抗。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不希望看到俄罗斯的崩溃,因为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不利的,但作为大国,我们必须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应对,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安全,也是为了全球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