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巨头高通,又一次站到了反垄断的风口浪尖。
10月10日,高通因收购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我国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其开展立案调查。消息公布后,高通美股盘前股价应声跳水,跌幅一度扩大至3.54%。这起看似普通的并购审查案,背后牵扯的是高通布局智能汽车产业的雄心,更折射出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监管逻辑的深刻变革。
01
并购抢跑
高通为何“顶风作案”?
在汽车智能网联化发展日益成熟的当下,高通持续加码自动驾驶赛道。此前,该公司已通过一系列并购构建产业壁垒:2021年以45亿美元收购ADAS供应商Veoneer,2025年将自动驾驶软件公司Arriver收入囊中。因此,当高通将目光投向Autotalks时,这笔收购起初并未显得格外突兀。
然而,这起交易的发展轨迹远超市场预期。自2023年5月高通宣布这一收购计划以来,该交易在欧盟、英国、美国等主要市场受到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与严格审查。因监管担忧,高通曾在2024年宣布终止收购。
令人意外的是,2025年6月,高通突然完成了这笔交易,并将Autotalks产品正式并入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线;此前曾担任Autotalks CEO的Hagai Zyss,已低调就任高通产品管理副总裁,这一任命标志着整合动作已实质落地。
那么,这场最终成交价不到1亿美元、可称为“技术整合型”并购的交易,又缘何在成交4个月后引发中国监管机构的关注与调查?
Autotalks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车联网V2X通信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作为V2X领域的“隐形冠军”,Autotalks的双模通信技术兼容DSRC与C-V2X,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的实时互联,是智能驾驶的核心组件;其产品已获大众、通用等车企订单,市场份额高达38%。
对于高通而言,彼时其正经历智能手机市场下行带来的收入瓶颈,急需在汽车、物联网等板块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收购Autotalks成为其补齐骁龙数字底盘能力短板的重要一步。据高通官网介绍,高通将Autotalks的产品整合到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组合中,支持所有主要的全球通信标准,进一步扩大其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
02
关键“落子”
争取发展窗口期
这一系列动作,构筑了中国在车联网领域的技术护城河。而高通此时强行并购关键芯片企业,无异于在主干道上设卡收费,形成“芯片+通信”的双重垄断。此次反垄断调查不仅是一次常规执法,更是我国在智能汽车时代守护技术主权的关键“落子”。
一方面,为国内汽车企业规避风险。高通的汽车解决方案已支持超过210多款车型的量产,包括长城、吉利、蔚来等品牌。若高通通过并购进一步掌握V2X技术主导权,可能加剧中国车企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也可能通过技术捆绑、抬高授权价格、限制供应等方式,让国内企业面临被动。
另一方面,为国内芯片企业争取发展窗口。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如华为、紫光展锐等也在加速V2X芯片研发,加速行业竞争格局重构。据悉,华为在V2X领域已构建起“端-管-云-边-芯”全栈体系,技术实力和商用进度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03
监管“亮剑”
仍需掌握发展主动权
高粱资本创始合伙人、华专动力知识产权集团首席顾问董新蕊表示,高通或将面临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经营者违法实施集中,且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处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由此,以高通2024财年中国区营收约179亿美元来推算,其罚款金额最高可能达到17.9亿美元。同时,此前骁龙汽车平台至尊版已官宣上车,零跑D系列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理想、蔚来、岚图、极氪等品牌也已宣布采用或正推进合作,此次调查可能延迟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度。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查标志着中国反垄断执法从“价格垄断”转向“关键技术领域并购”的新趋势。董新蕊指出,我国监管部门可能进一步收紧对涉及V2X、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外资并购审查,要求企业提交技术安全评估报告,并限制并购后的市场行为(如专利授权费率)。这将为本土企业争取更多时间窗口,同时促使高通等外资企业在华业务更加合规透明。
总体来看,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产品比拼,而是关乎标准制定、产业生态、数据安全的系统较量。三十年过去,中国市场对高通的意义已发生质变,高通2024财年财报显示,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贡献了其总营收的46%。对高通而言,想要分享中国市场的增长红利,就必须尊重中国的监管规则;对中国产业而言,监管的保驾护航只是起点,本土企业唯有加快核心技术突破,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