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独立后的初期,它曾提出一个名为“印度缅甸联邦”的计划,实际上意图吞并缅甸。虽然印度一直宣称这一计划是为了帮助缅甸更好地发展,但其真实目的是将缅甸纳入自己的领土范畴。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印度和缅甸的外交关系逐步改善,印度也不再公开声称缅甸是自己的领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放弃了吞并缅甸的计划。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和国际局势两个方面来看,印度与缅甸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印度和缅甸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由于两国地理接壤,文化、政治以及外交上的交流也相对频繁。进入近现代后,印度和缅甸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印度维持了数百年,而缅甸则是在18世纪中期才成为英国殖民体系的一部分。为了方便统治,英国曾将缅甸与印度合并为英属印度。然而,随着二战结束后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印度作为最重要的殖民地获得了独立。
但英国在印度独立后并未完全放弃对南亚的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控制南亚,英国提出了“蒙巴顿方案”,即将原本的英属印度划分为三个主权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并且故意在这些国家之间留下了争议领土。这些争议领土包括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曼尼普尔邦等问题。英国的这一做法,目的在于制造地区冲突,从而继续保持对南亚的政治影响力。
在印度独立后不久,印度政府便提出了将整个英属印度合并为一个大联邦的计划,明确表示要将巴基斯坦和缅甸纳入其中。印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统一南亚次大陆,使印度洋成为“印度的大洋”。然而,这一计划遭到缅甸政府的强烈反对,导致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持续了近20年。从1948年到1967年,印度多次要求缅甸割让领土或合并进印度,但缅甸始终坚持自己的主权。最终,印度和缅甸在1967年签署了《印缅边境协定》,解决了大部分领土争议。
然而,印度并未完全放弃对缅甸的主权主张。尽管缅甸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主权地位,且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印度依然怀抱吞并缅甸的“梦想”。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缅甸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觉和历史文化传统,二是印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遇了军事挫败,影响了其对外扩张的雄心。
另外,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远比与缅甸复杂。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主要战略对手,且两国历史上曾多次爆发战争。为了遏制巴基斯坦,印度在外交和军事上花费了大量资源,因此,在处理与缅甸的关系时,印度往往处于次要地位。此外,缅甸与大多数大国都维持着友好关系,若印度冒然对缅甸发动战争,必然会遭遇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制裁。
因此,尽管印度曾一度有吞并缅甸的计划,但如今,考虑到国际局势和两国关系,印度的这种野心已被现实所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