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梅州,青山如黛,景色如画,文化之乡的气质随处可见。
在这诗意盎然的山水间,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梅’好时光 客韵芳华”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成功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份、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百余名代表,通过交流研讨、非遗展演、实地观摩等多元形式,共探文化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
这场国家级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何选择落地梅州?答案藏在梅州13年的坚守与探索中。自2010年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到2023年转正成为保护区,梅州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走出一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梅州路径”。
传承有方
梅州非遗项目增长7倍
10月16日,客天下国际大酒店会议厅内气氛热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座谈会在此召开。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围坐一堂,既聊挖掘保护的共性难题,也谈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
随着座谈深入,气氛更加轻松,发言更加踊跃。来自客家文化(梅州)、齐鲁文化(潍坊)、武陵山区(湘西)、说唱文化(宝丰)、迪庆民族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代表,带着各自的文化瑰宝和建设经验展开深度对话,观点直击关键、富有创见。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间的交流互鉴,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吴华钦表示。
当夜幕降临,全国非遗展演将此次交流活动推向高潮。当晚汇集各地代表性非遗项目,从赣南采茶戏到漳州布袋木偶,从太原锣鼓到英歌舞,从客家山歌到广东汉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刻实现交融。
在这场文化盛宴里,梅州的非遗表演尽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梅州非遗的发展得益于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作为一项以保护非遗为核心的系统性工作,不仅展示了梅州的文化自信,更体现了对原生态客家文化更高层面、更科学的保护。
梅州流传下来的非遗,说的唱的、练的用的、吃的穿的……一门手艺要延续生命力,保护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对它们进行整体性保护,梅州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从规划设计破题。梅州将保护区建设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成立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体系。同时,在《梅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设保护区专项,划定并守护历史文化保护线。此外,还出台9项政策文件,推动两项地方性法规落地,构建起系统化、法治化保障体系。
数据是最直观的表现,从实验区到保护区设立以来,梅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增长7倍。
2010年,梅州有6项国家级、21项省级、3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有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62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2人,从零星散落到体系完备,非遗的根脉越扎越稳。
传承的关键在人,梅州深谙此道。通过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传承体系,梅州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课程化,实现非遗知识普及与乡土情感培育双提升。依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推动非遗从传下去到学起来、研究透,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此外,梅州用好“百花工程”等政策,开设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幼苗班,形成从“幼苗选拔—系统培养—舞台实践—职业发展”的全链条育才机制。同时,推动学校职业教育与院团传习深度融合,构建起“幼苗班—特长班—高校专业—院团岗位”人才成长路径,破解传承断档难题。
中国古村落梅县区茶山村。杨斐君 摄
创新有道
既要“破圈”也要“扩圈”
交流活动首个夜晚,非遗小剧场《风土·客韵》上演了跨界互动的一幕。
潮州鲤鱼舞表演者丁建文跟着台上演员学唱客家山歌,一曲唱罢,他表示:“梅州非遗特别有亲和力,不局限在舞台上,男女老少都能参与,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截至今年9月末,《风土・客韵》开幕满一年,已演出60多场,接待观众超1.3万人次,成了梅州文旅的亮眼“非遗名片”。这张名片的背后,是梅州对非遗传承的深耕,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探索创新路径,让客家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风土·客韵》非遗小剧场打造可观、可听、可参与的演艺新场景。
让客家文化赶上新潮流,梅州有自己的创新妙招。
梅州给非遗“建档案、上云端”,不仅建立起非遗档案及数据库,开发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数字化平台,还推动珍贵影像资料社会共享、数字化应用。每年精心拍摄20集《梅州非遗》纪录片,打造《喊山》客家山歌音乐剧场、《风土・客韵》非遗小剧场等精品演出,拓展数字化、融合化的创新传承路径。
交流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在大埔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找到了文化赋能发展的答案。
该工坊是集传统工艺生产区和展销、展演、DIY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传习基地,同时依托梅州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将传统技艺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迪庆的陶器烧制技艺基本上还是小工坊、家庭作坊,梅州已经做成规模化产业,还带动了农文旅发展。”云南省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传承培训部主任卓玛表示深受启发。
与会嘉宾观摩大埔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
这正是梅州推动文化保护与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切实守护客家文化根脉的前提下,梅州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系统构建非遗融合生态体系,通过深化文旅融合、强化生产性保护、创新业态模式等举措,激发赋能经济的发展活力。
“梅州‘柚’火了!”日前,央视推出的《柚见梅州》在朋友圈刷屏,梅州柚、足球、客家美食等元素轮番登场。让客家文化“走出去”,梅州在传播上下苦功。一方面,发挥全媒体融合传播优势,让客家非遗频频亮相央视栏目。另一方面,创新成立客家话节目译制中心,有效拓展了国际传播半径。
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梅州不只是让它“破圈”走进大众视野,更注重“扩圈”扩大影响力。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交流体系,梅州持续讲好梅州故事,不断擦亮“世界客都”文化标识。如今,梅州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增强了海内外客属同胞的文化认同感与情感凝聚力。
从守护根脉到创新发展,梅州走出了一条具有梅州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之路。这场交流活动不仅是一次经验分享,更是一次对文化保护未来的展望。梅州将与各方携手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风土·客韵》非遗小剧场打造可观、可听、可参与的演艺新场景。
声音
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陈华文:
强化特色 发展特色
“梅州在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所所长陈华文建议,梅州应继续强化特色、发展特色,尤其要结合非遗的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获得效益,以实现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提质增效。
陈华文提出以“项目为本、认同为魂”夯实保护根基,以“重视过程、鼓励参与”激活传承活力,秉持“传统为主、现代为辅”把握创新方向,依托“政策支持、民间主导”构建长效机制,最终实现“贵在传承、重在发展”的核心目标,为梅州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梅州市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周云水:
侨乡资源是核心竞争力
“梅州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厚的侨乡资源,这不仅是连接海内外客家人的情感纽带,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梅州市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周云水指出,梅州要以侨为桥,通过鲜活的文化载体,向海外数千万华侨华人讲好客家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客家文化在传承中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延伸。
在推进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周云水建议,梅州的当务之急是处理好文化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在文化建设中,尤其要对古街区、古村落的大拆大建保持谨慎态度。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汪思婷 见习记者 李佳桦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