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与年龄相关的大脑变化或许能解释为何人们感觉时光逐年加速流逝。科学家通过分析受试者观看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作品时的脑部扫描数据,向破解这个困扰人类已久的问题迈进一步。
在发表于《通讯-生物学》的研究中,科研团队调用了剑桥大学老龄化与神经科学中心(Cam-CAN)的脑部扫描数据。共有577名年龄在18至88岁之间的受试者曾观看希区柯克电视剧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剧场》中《砰!你死了》的8分钟片段,期间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记录其脑部活动变化。
该片段被选中的特殊价值在于:既往研究表明,与其他视频相比,它能引发不同观众最同步的脑活动模式,使之成为研究大脑如何分割追踪连续事件的理想素材。研究人员采用名为"贪婪状态边界搜索"的计算机算法,以毫秒级精度检测大脑活动模式间的转换,而不考虑叙事的长时程整体结构。
分析发现:在8分钟观影过程中,年长受试者大脑活动状态转换频率更低,每种状态持续时间更长。这种模式在18至88岁全年龄段呈现连续性变化。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相同时间内更持久(因而更少)的神经状态,可能导致年长者感觉时间流逝更快。"这印证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时间观念:单位时间内经历的重要事件越多,主观感受的时间就越长。新发现提示,若年长者大脑在单位时间内记录的"事件"更少,或许正是其感觉时光飞逝的原因。
未参与研究的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神经科学家乔治·瓦洛蒂加拉评价:"虽然目前仅是假说,但该机制可能影响日常感知与记忆,尤其是造成主观时间随年龄加速流逝的感受,这在我看来非常合理。"
研究团队将年长者神经状态转换减少的现象归因于"年龄相关神经去分化" ——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各区域活动特异性逐渐减弱。例如年轻人面部识别区的神经元群对面部类别反应更具选择性,而年长者这些神经元对非面部物体也频繁激活。研究者提出,这种在神经元群层面而非单个神经元层面的泛化现象可能遍布全脑,导致事件边界识别能力下降。
但神经去分化并非唯一解释。波兰玛丽·居里-斯克沃多夫斯卡大学语言学家乔安娜·萨拉杜拉指出,科学家假说虽有依据,但需考虑人类并存两种时间尺度:社会将时间线性划分为时分年月,而内在感知遵循对数法则。例如一年占5岁幼儿生命的20%,对50岁长者却仅占2%。因此时间感知既取决于神经"事件"数量,也受内在非线性时间计量方式影响。
研究合著者、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研究员琳达·赫里格斯建议,年长者仍能通过特定方式充实主观时间:"学习新知识、旅行、尝试新鲜活动有助于在回溯时感觉时间更充盈。但更重要的是那些带来快乐的社交互动与活动,它们同样能增强时间的丰盈感。"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