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我们研究的水系电池技术在科研方面得到了认可,在全国甚至全球领先,有较大希望实现成果转化,因此我们成立了一家公司。”身着夹克外套、手拿公文包的晁栋梁,正在努力适应从复旦大学教授到初创企业董事长的身份转换。
他本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很多投资机构想帮助我们孵化,我们需要做出选择,但并不擅长做这些事。”
水系电池指以水溶液为电解液的电池,是电池研发的新路径之一。相比使用有机电解液的传统锂电池,水系电池拥有安全性高、成本低、更环保等优势,但也存在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商业化程度不足等挑战。
今年1月,上海市经信委开展年度未来产业加速器和试验场“揭榜挂帅”工作,其中一个重点方向就是水系电池开发。
2023年,复旦大学成立水系电池研究中心,由赵东元院士任主任,晁栋梁担任执行主任。赵东元在介孔材料领域国际排名第一,其领衔完成的项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带领团队开发的新型功能介孔储能材料,在高效能源存储与转化应用上成果颇丰。
水系电池研究中心要攻克的难题,是在确保水系电池安全的前提下,突破能量密度极限,推动水系电池的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
晁栋梁为此计划成立一家公司,但对商业领域感到陌生,吴淞材料实验室产业化负责人赵亮助其解决燃眉之急。今年8月,晁栋梁创办了上海复安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复安绿能),这也是吴淞材料实验室转化的首个项目。
今年9月18日,吴淞材料实验室启用新址,选址互联宝地滨江园。该实验室由赵东元牵头组建,是上海市第一个以材料为主攻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上海国家实验室“3+4”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集聚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顶尖力量,探索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化实践一体化的科研与转化体系。目前,该实验室已与高校、龙头企业合作,推动硅碳负极、介孔绝热等多项功能材料进入产业化阶段。
孵化复安绿能是宝山从重工业基地转型科创新城的缩影。2022年,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发布《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支持政策》,由此形成了宝山和金山两大重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框架体系。
上海提出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的路径,要求宝山构筑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打造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化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和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成为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北翼的重要节点和上海北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这就是宝山“一地两区”的新战略定位。
科创是宝山发展的主线之一,但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缺乏,是宝山面临的一大难题,宝山采取了与高校共建科技园的方式来解决。
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在本周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称,近五年来,宝山区与复旦、同济、北大、上大等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有复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集群发展态势,各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300项,落地企业近1000家。
2021年,宝山复旦科创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宝山区、复旦大学、宝武集团三方合作迈入新篇章。当时,赵东元领衔的功能介孔材料研发项目便成为该中心首批入驻项目,这也为该团队后续在宝山的发展埋下伏笔。
今年2月28日,宝山区政府与复旦大学签署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区校合作新范式。5月,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宝山)正式揭牌,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合力打造以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为核心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从复旦大学向北延伸的“复旦科创带”。
与此同时,空间的转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互联宝地滨江园副园总张鑫磊对界面新闻介绍,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的规划是南总部、中研发、北生产,中部即互联宝地滨江园。互联宝地滨江园原先是宝钢集团1978年建厂时的老仓库,厂房长180米,宽48米,层高较高,承重较好,非常适合硬核科创企业入驻。
中国宝武最新定位是“钢铁及轻金属材料综合方案提供者”,滨江园结合中国宝武的产业优势和宝山区的主导产业方向(新材料和绿色低碳),目标是打造为绿色低碳和先进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产学研示范园区、产城融合标杆园区。在产业招商上,园区重点引进新材料和新能源企业,主导产业占比超过60%。
滨江园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9月正式投运,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占地160亩,园区用地属性为划拨工业用地,目前整体出租率超过65%,二期正在规划中。
山海氢(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滨江园引入的复旦系企业。
据该公司行政副总杨雁佳介绍,山海氢成立于2023年3月,由复旦大学张波教授创立,研发团队依托高分子科学系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均为复旦教师、博士等,公司主业聚焦氢能核心材料催化剂和膜电极的研发与生产。
“目前我们取得的最大突破,是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达到了美国能源部为2026年设定的PEM制氢催化剂全部性能指标。”杨雁佳说。
这项电解水制氢的成果直接解决了行业最头疼的成本高和效率低两大问题,山海氢大幅减少了贵金属铱的用量,其研发的催化剂和核心材料让制氢的能耗显著降低。更关键的是,其研发的膜电极产品能够适应风能、太阳能等不稳定电力,已实现在剧烈波动的工况下长期稳定运行,这打通了“绿电”制“绿氢”的关键一环。
张鑫磊透露,目前,滨江园导入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作为战略科研力量发挥技术策源功能;导入埃米三江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导入宝山复旦科创中心,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导入一批硬核科技类企业,作为创新引擎和创新主体。
2024年,宝山区绿色低碳产业首次突破千亿规模。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服务、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循环经济六大细分领域齐头并进,其中绿色制造以482.66亿元的规模占据近半份额,绿色能源、绿色服务、循环经济分别突破百亿规模。
宝山区科委主任刘新宇对界面新闻表示,宝山区下一步将继续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就地孵化”。一方面进一步夯实“硬基础”,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小试中试平台,完善大学科技园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实验室与生产线的“零距离”衔接;另一方面持续提升“软环境”,打造供需对接平台,强化政策资金扶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聚焦新型功能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未来健康等方向,宝山区将促进高校科研攻关与产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实现技术突破、产业集聚、生态圈搭建;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创新联合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设示范应用场景。
刘新宇说,面向科研转化团队实际需求,要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宝山区将培养善于把握技术趋势、熟悉市场规则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若干模式创新、服务精准、运行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