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想到,一个刚刚改革开放、经济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和一个全球称霸、军事遍布世界的美国,竟然能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没有正面动手。
不是没矛盾,也不是没摩擦,而是始终没有走到摊牌的那一步,这事儿搁在世界历史上看,算得上是个“冷门奇迹”。
奥巴马认为中国能在那段时间里和美国保持“斗而不破”的关系,说到底是靠了一个战略——“韬光养晦”,简单讲,就是不出头、不惹事,先把自己的事儿办好。
不出头,是为了以后有资格说话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苏联没了,美国成了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经济调整,国家正准备全力发展,这个时候,出头意味着可能被盯上,甚至被打压。
所以,中国选择了一个看起来“低调”的战略,对外不主动挑事,对内把重心放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外交上不抢镜头,军事上不高调,国际场合上也尽量不当头,这种策略听起来像是“忍气吞声”,但其实是一种很清醒的判断。
那时候,中国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没到能和美国正面对话的阶段,如果一开始就摆出对抗的架势,换来的可能不是尊重,而是围堵,于是,中国选择先“忍”,不是怕,而是为了以后更有底气说话。
美国忙着打仗,中国忙着搞建设
这段时间里,美国也不是闲着,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反恐这件事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美国把重心从亚洲转到了中东,连番投资,几年时间,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那一片地方。
而中国这边则趁这个机会,埋头发展,没有被卷进外部冲突,也没有主动挑起争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这一来一去,一个忙着“打仗”,一个忙着“搞活”,两个国家就这样错开了节奏。
其实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天时”,中国利用了美国战略上的“分心”期,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发展时间,这个阶段,中国没有做太多表态性的动作,而是更加注重实事求是,把国内发展放在第一位。
实力变了,说话的方式也自然不同了
时间来到2010年以后,情况开始有点变化,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美国这时候也意识到,中国不再是那个“可以忽略的小角色”。
于是,美国开始调整策略,把注意力重新放回亚洲,当时的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就是“再平衡”,简单说就是要在亚太地区重新加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中国带来的变化。
中国这边,面对这种变化,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姿态,不再一味低调,而是适当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一些涉及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不再只是表态,而是开始采取更实际的行动。
不过,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突然“变强硬”了,而是说,在有了一定实力作为支撑之后,中国更有信心去表达自己的立场,说白了,之前是“能忍则忍”,现在是“有事要说”。
奥巴马的反思,道出了真实感受
奥巴马后来才意识到,中国那几十年的低调并不是软弱,而是有计划、有战略,他觉得中国展现出了超出常规的大国耐心,一点点积蓄力量,而不是急于去“抢位置”。
在奥巴马任期前期,美国对中国的判断是“可以合作的伙伴”,但到了后期,他明显感受到,中国的实力和姿态都在发生变化。
但即便如此,中国在很多时候依然表现出克制,即使面对争端,也很少把事情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延续了之前几十年形成的“稳字当头”的风格。
没有奇迹,只有选择
有人可能会觉得,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是靠运气,其实不然,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一系列理性选择堆出来的,中国不急于出头,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那时候出头的代价太高。
而美国那段时间没腾出手来“针对”中国,也不是因为它“善良”,而是因为它自身也陷入了麻烦,中东的战争、国内的经济问题、政治的分裂,让它没法顾及太多。
所以这38年的和平,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美双方在各自的选择中“错开了节奏”,中国争取到了时间,美国也没有立刻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
但这个时间窗口并不是无限的,到了后来,尤其是2017年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开始明显转变,把中国放在了“竞争者”的位置上,而中国此时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不再只是被动应对。
现在回头看,从1979年到2017年,这段时间里中美之间虽有摩擦,但始终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并不是因为两国没有矛盾,而是因为彼此在关键时刻都做了相对理性的选择。
中国选择了先发展、不出头、低调务实;美国那段时期则忙于应对其他问题,无暇全力“盯住”中国,两者在战略动线上错位,反而成全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今天的局面,更需要冷静判断
如今,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过去的节奏已经被打破,未来的走向也不再那么确定,但如果我们能从那38年里读出一些经验,那就是——保持冷静、稳住节奏、看清时机。
中国今天走到这一步,靠的不是冒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从“韬光养晦”到“主动有为”,每一步都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水到渠成,而美国的转变,也不是突然警觉,而是对中国变化的自然反应。
这就像一场长跑,前半段中国选择稳扎稳打,美国则领先在前,但到了中段,中国开始加速,美国则感到了压力,接下来的比赛,不是谁非跑赢对方,而是能不能在跑的过程中避免被绊倒。
中美38年的相安无事,不是托天意,而是源于中国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和战略定力,世界不会一直给你机会,关键是你能不能抓住,中国抓住了一个“发展窗口”,美国错过了一个“判断节点”。